起初夏白并未察觉其中隐忧,然而如今他已完全领悟。
十三次!
即便明朝实行的是卫所制度,但如此频繁的战争仍让百姓难以承受。最后不得不靠征收赋税来维持军需。
按照卫所制度的规定,每战需从军户中抽调两名成年男子,一名为主力战士,另一名作为辅助人员随行;若主力阵亡,则需家中再次补充一名新成员。在那个劳动力极度匮乏的时代,这样的做法无疑让许多家庭陷入困境。
更何况明朝几乎每隔一年就要发起一次北伐行动。
男性劳动力的大量损耗使整个社会面临严峻考验。短期战役或许还能勉强支撑,但长期下来就必须依赖官方调配资源。
夏白内心深处感到阵阵寒意。他忽然想起了一句话:“无数黎民百姓生于战乱之中,在污秽泥泞里辛勤劳作,最终客死他乡。他们活着如同荒草般卑微,死后也无人问津,然而他们是幸运的,因为他们用生命守护着那座象征权力与荣耀的金殿。世上再无更高贵的回报。”
这就是朱元璋正在做的事情——为了留下千古流传的伟大业绩,不惜榨干天下万物。
“荣华富贵从来不属于平民百姓,而那些默默献出生命的英雄们却大多出身平凡。”夏白喃喃说道。
郭桓等人同样成为所谓丰功伟绩背后的牺牲者。
朱元璋渐渐衰老,不知还能活多久。尤其是去年经历了一场重疾后,他更加渴望尽快实现心中的目标——早日完成驱逐敌寇的任务,并彻底消除北方对国家构成的威胁。在这种紧迫的心情驱使下,他动用了绝对权威*各级官员为即将到来的战役筹备粮草物资。
可是郭桓等人对此态度消极,并未表现出足够的积极性,这让朱元璋非常不满。
因此才爆发了这次针对财务状况的大规模审查行动。
导致他们丧命的原因就在于违背了皇帝的意志。
皇上的丰功伟绩绝不能被任何人质疑。
作为臣子,只能服从命令。
朱元璋真的不清楚郭桓等人的*行为吗?
他当然清楚这一点。
甚至正因为知道郭桓等人*,才特意指派他们去筹措军费。
户部的筹款方式本就不清白,而朱元璋绝不会承认这些,更不会真正承担那些所谓的“借粮”,于是需要有人替天下的怨恨背锅,这个人选便是郭桓等官员。
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将他们全部处决。
死无对证。
夏白回过神来,理清这一切后,不禁倒吸一口凉气。
老朱确实心狠手辣。
至此他终于明白了《明史·刑法志》中关于郭桓案的记载:牵连到各地官吏,死人数以万计,搜刮的赃物遍布全国,导致许多小康家庭倾家荡产。
简而言之,朱元璋这次狠狠敲打了天下。
通过惩治与郭桓勾结的同党,他将民间富庶之家的财富洗劫一空。
手段之毒辣,令人发指。
难怪后来引发了民愤,为了平息众怒,那些审理此案的官员也被杀害。
然而,那些被强行敛取的钱财却尽数流入国库。
此事已成定局,再无任何更改的余地。
朱元璋接下来北伐所需的军费,正是依靠这次从百姓身上榨取来的脂膏。
夏白终于明白,为何当初朱元璋会如此大方地拿出五万两银子给他,因为朱元璋早已布下了一个一本万利的陷阱,他算计的是人性,算计的是郭桓等官员的贪婪与私欲。
而这些人果然中计,也被牢牢套住。
他们根本无力辩驳。
因为他们确实从中获利,只是普通百姓却成了无辜的牺牲品。
但朱元璋毫不在意。
他关心的是如何彻底击败北元。
夏白皱眉沉思。
尽管他已看清整件事的全貌,却无力改变什么,徒有雄心壮志却难以施展。
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在其中寻找机会,为天下做出些许改变。
至少不能让局势完全僵化。
尤其是工商业。
一旦郭桓案爆发,以朱元璋的冷酷手段,必然会断绝民间的财路。
民间工商业将遭受毁灭性打击,明朝经济也将倒退回小农模式,这本就是朱元璋的意图之一。
但这并非夏白希望看到的结果。
天下或许行进得慢些,却绝不可逆转。
夏白侧过脸,瞥见郭桓那如丧考妣般的神色,心中悄然叹息。
这局面,郭桓自身难辞其咎。
即便怨恨,也只能怨自己贪墨成性。
然而,纵使清廉又能如何?在这般严酷的情势下,依旧难以逃脱厄运。
君命如山,臣不得不从。
眼下朱元璋心意已决,欲将此事的罪责尽数推至郭桓等人的身上,他们根本无处遁形,连辩解的机会都未曾获得。
许久之后。
郭桓才勉强平复情绪。
他的脸色仍旧苍白,唇色微青。
他注视着夏白,低声说道:“初入应天府时,我仅携郑袄同行,衣衫褴褛,也曾怀揣壮志,一心只想辅佐陛下与大明,此生便足以慰藉。”
“可当我步步踏入朝堂,直至陛下面前,才初次明白。”
“立于陛下身前之人,唯有两类。”
“支持者,或反对者。”
“别无他途。”
“陛下亦不会提供第三种选择。”
“也正是此时,我首次,亦是屡次后,面临同样的抉择。”
“原则,抑或利益。”
郭桓倚在椅上,气息微弱地看着夏白,嗓音沙哑:“我曾犹疑,也惧怕,但终究.”
“选择了后者。”
“我不想再这般挣扎。年逾五十,我阅尽元人暴虐,历经战乱*,尝尽辛酸劳苦,不愿再如此生活。这不是我所愿,亦非我应求的一切。”
“我也想像旁人一般。”
“原则?在利益之前,又有何价值?”
“今日……君命如斯,我又怎能苟活?”
话音未落,郭桓眸中闪过一丝狠厉,他紧攥椅柄,冷冷道:“但我亦要看一看,陛下是否真的如此冷酷,敢将六部官员尽数屠戮。我郭桓虽死无憾,我承认,饱读诗书,深知忠君之道,我不会抗拒,必将知无不言。”
“我想瞧瞧,陛下敢不敢下手。”
“能否让六部头颅落地,能否令朝堂尽为空缺。”
郭桓双目充血,面容扭曲,他盯着夏白,眼底写满复杂之意:“小子。”
“汝甚聪慧。”
“深谙把握时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