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原因(1 / 2)

这正是他来找夏白的原因。

只是想知道是否可行。

夏白显然思考得更深入,话语中透着几分不满。

夏白上下打量着花纶,嘴角忽然浮现一丝笑意,“花纶,你想不想博得当今圣上的青睐?”

花纶立刻从椅子上弹起,警觉地盯着夏白,沉声说道:“夏白,我告诉你,你少打我的主意,我不会上当的,你已经够狡猾的了,别再算计我。”

夏白额头青筋直跳。

他什么时候耍过这种手段?

这简直是冤枉。

夏白面带不满地道:“你以为我会算计你?我是真心告诉你一个能让陛下开心的方法,但我也有个小要求,就是你得帮我做件事,这事轻而易举,对你来说毫无影响。”

花纶的脸色几度变化。

他依旧难以完全信任夏白。

他吃了太多苦头了。

夏白耐心劝说道:“只要你照我的话去做,说不定你就不用一直待在翰林院积累资望了,可以直接去六部或其他部门任职,大展宏图,实现你的抱负。”

“你真的没兴趣?”

------------

花纶盯着夏白,默默无言。

夏白并不急躁,耐心等待花纶的回答。

花纶的到来,让夏白想到另一种策略,一种既能稳步前进又能大胆行事的方式。

他所提倡的一些理念,对朝中部分官员同样有益。

这意味着他可以采取更激进的行动。

过了很久。

花纶终究没能忍住。

他端着大碗茶,努力掩饰自己的情绪,平静地说:“我得先听听,要是和上次一样,需要顶撞陛下或者与大臣结怨,这种事我是绝对不会答应的。”

“我没有你那么大的胆量。”

花纶冷哼一声,认为自己说得并不过分。

夏白胆识过人,远非他所能及。

他也没想过要比较。

夏白笑了笑,眼中闪过一丝异样光彩,慢慢说道:“这一点你可以放心,我不会害你。”

“翰林院虽然职权不大,但接触的事务繁杂。”

“你作为编纂,应该也写过不少奏疏,效果如何?”

花纶眼神一凝。

他没有隐瞒,严肃地说:“我确实整理过许多奏疏,可呈递上去后,陛下似乎并不满意。”

“朝廷处理政务和地方不同,各方面都要兼顾。”

“我之前缺乏经验,所以施展不开。”

夏白点头表示理解。

花纶年纪轻轻,是天之骄子。

如今还不到二十岁。

刚入朝堂就陷入复杂的*争,自然感到力不从心。

这些都在预料之中。

夏白说道:“我对你的才学有所耳闻,确实才华出众,虽然有些自负,但也确实有自负的理由。你在朝堂中难以施展拳脚,并非完全因为你自认为的经验不足,经验固然是原因之一。”

“然而圣贤之书不会告诉你这一点。”

“这是家国天下。”

“更不会告诉你,上奏折时,需要迎合*喜好。”

“洪武三年,首次科考,不久即被废止,陛下给出的原因主要是‘有司选拔的多为年轻人’,且无法用于实践,不能‘将所学应用于实际’,因此未能实现陛下‘选贤任能’的目标。”

“你现在的情况正符合这种无法实用。”

花纶的表情微微一僵。

他凝视着夏白,很想反驳,但话到嘴边却不知如何开口。他身处翰林院,根本没有接触实务的机会,只能审阅地方官员提交的奏折,又怎能展现自己的才能?

看着花纶欲言又止的模样,夏白笑了笑道:“我知道你不认同这个观点。”

“但这是事实。”

“不打扫屋子,怎能清扫天下?”

“连奏折都处理不好,谁敢让你管理一方?”

“科举是士人追求的终点。”

“翰林院任职,则是进士的新起点。”

“一切都要重新开始。”

“翰林院是个好地方,却也是个坏地方。”

“它的优势在于能够接触各种政务,耳濡目染之间,对处理事务会积累一定经验,日后无论在朝为官还是外派地方,处理各类事务都会游刃有余。”

“然而它的劣势也在这里,位于应天府,接触的政务过多,看到的奏折太多。”

“递交奏折的官员,在官场摸爬滚打多年,浑身带着官僚习气。”

“而问题恰恰就出在这个官僚习气上。”

花纶的目光微微波动。

这是他第一次听到这样的新奇见解。

他正襟危坐,认真倾听,想知道夏白接下来要说些什么。

夏白接着说道:“作为官场老手,大明的许多官员都有官僚习气,所谓官僚习气,最明显的特征就是遇到事情不主动承担责任,天塌下来时首先考虑的是掩盖问题、推卸责任,注重表面形势而非实际情况。”

“就拿最近寿州洪水来说吧。”

“你可以回顾一下,或再查阅一番,便会发现,许多官员呈递奏章时,开头往往是一段冗长的议论。”

“他们一开始谈的不是灾情本身,而是先数落前朝的失误与混乱,导致堤坝多年失修,接着又对大明和圣上大加颂扬,声称地方施行了诸多有益国家安定、惠及民生的政策,修缮堤坝,然而话锋一转,就说尽管努力,仍未能弥补前朝留下的隐患,最终酿成溃堤。”

“之后便草草提及灾情。”

“然后直奔主题,索要钱粮。”

“这样的奏疏在朝中十分常见。”

“当初圣上不止一次对此表示不满,但群臣依然故我。”

“这是因为官场风气使然。”

“他们惧怕承担责任,也畏惧受到惩罚。”

“一旦出现状况,他们的第一反应便是将责任推给他人,推给前朝,推给百姓,甚至推给地方官员,总之绝不会落在自己身上,只有保住了自己的官职,才会考虑赈灾救灾。”

“对于这种情况,圣上追求的是‘实事求是’!”

“回归根本!”

“你在翰林院读了这么多奏疏。”

“不知不觉中,你已沾染了这种习气,自然难以获得圣上的欢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