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控室的空调开得太冷,陈立峰的衬衫领口结着盐霜。他盯着二十七个监控画面组成的矩阵,食指在键盘上敲出急促的节奏,直到18栋侧门的画面突然跳出个熟悉的身影——李坤的藏青色工装裤在晨光中泛着毛边,右手虚握成拳,拇指反复摩挲着食指第二指节。
\"8:20:15进入侧门,没走主路。\"小吴把录像进度条定格,鼠标箭头在李坤刻意低垂的头颅上晃动,\"他走的是消防通道,那里没有电梯监控,但每层楼梯间都有广角镜头。\"
逐帧回放像把手术刀,剖开了男人的伪装。8:20:23,李坤在拐角处停顿,侧脸转向18栋2单元方向,喉结滚动的频率快得异常;8:22:47,他在三楼楼梯间弯腰系鞋带,余光却透过消防门玻璃,死死盯着201室的防盗门;8:25:01,他站在二楼走廊尽头,右手抬起又放下,最终用指节轻叩门板——这个动作被陈立峰截成动图,反复播放时,能看见他指尖在接触门板前的瞬间微微颤抖。
\"他在踩点。\"陈立峰把画面切到陈维的监控录像,那个在郊区出租屋被抓获的男人正举着望远镜对准对面阳台,\"陈维用望远镜构建偷窥者的视角,而李坤...\"他敲了敲李坤行走时频繁扫向201室的画面,\"他直接用肉眼丈量杀人路线。\"
技术组的报告适时传来:李坤住所位于后楼1003室,卧室窗户与201室飘窗呈120度夹角,通过长焦镜头测算,可清晰观察到201室阳台晾晒的衣物、厨房亮灯时间,甚至卫生间窗帘的开合程度。\"他不需要望远镜,\"小林指着三维建模图,\"站在自家窗台,就能看见李曼莎每天9点准时坐在飘窗边喝豆浆。\"
凌晨三点的监控室飘着冷掉的泡面味,陈立峰把两段监控视频并列在双屏上:左边是陈维8:00离开小区的背影,挺直的脊背与僵硬的摆手动作透着刻意;右边是李坤8:20潜入时的佝偻身形,每步落下前都会先用脚尖轻点地面,像在测试地板的承重。
\"看这里。\"小吴突然放大李坤经过消防栓的画面,男人的右手在擦过金属箱体时迅速收回,仿佛触碰到某种灼热的东西,\"他在确认消防栓位置,万一纵火时需要灭火?不,\"他摇头,\"更像是在记住逃生路线。\"
监控录像里,李坤的视线每七秒就会扫向201室方向,这个频率与陈维望远镜中定格的画面形成诡异共振。陈立峰突然想起陈维被捕时的供述:\"她每天9点15分收衣服,10点去厨房烧水,下午2点会在飘窗上晒被子...\"这些细节此刻全被李坤用脚步丈量过,他鞋底的泥土里,甚至检测出与201室楼道相同的防滑地砖颗粒。
\"通讯基站定位出来了。\"技术人员推门而入,手里的报告单还带着打印机的温热,\"李曼莎手机发送短信的9:07:03,信号锁定在201室客厅路由器附近,而张恪然的手机信号当时在三公里外的工厂基站。\"
这句话让整个房间的空气凝固。陈立峰盯着李坤在9:37离开小区时抬头望监控的画面,终于明白那个细微动作的含义——他在确认自己的伪装是否完美,却不知道,每一次刻意的抬头,都在监控里留下了无法抵赖的印记。
李坤的日常轨迹在监控拼图中逐渐清晰:每周一、三、五早8点,他会站在自家窗台,用手机拍摄201室的阳台;8月15日那天,他穿着与案发现场同款的运动鞋,在小区快递柜前停留17分钟,只为观察李曼莎签收包裹的模样;甚至在案发前三天,他特意绕到18栋楼下,借着帮老太太拎菜的机会,确认201室的防盗门没有安装猫眼。
\"他不是临时起意。\"陈立峰把李坤的行动路线在白板上连成红线,每个节点都标着精确的时间,\"从8月1日到9月10日,他共32次出现在18栋附近,其中17次穿着与案发当日相同的藏青色工装——那不是巧合,是他刻意营造的'维修人员'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