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难以预料(2 / 2)

“你们虽皆反对,但这夏白却向朕提出了不同见解,此事不仅关乎钱粮,更涉及朝廷对地方的治理。”朱元璋不待赵瑁等人平静,便立刻开口,打断了他们的言论。

赵瑁等人顿时噤声。

“朕的大明每年征税虽不算多,但也勉强足够。朕不愿与民争利,也不喜欢商人。若仅为些许钱粮,朕连片刻也不会考虑。只是夏白向朕指出了一件朕未曾留意之事。”

“数据!”

“夏白以贩盐为例。”

“这三个月以来,经他经手的盐厂几乎独占了应天府的盐市。”

赵瑁等人点头认可。

这一点他们确实知晓。

但并未在意,不过是利用了朝廷的漏洞罢了。

若非拥有官身,又怎能如此轻易得手呢?

朱元璋开口说道:“他告诉我,通过比对应天府每月的盐销量,能够推断出应天府目前的生活状态。”

“民众富足,就会多买盐;若是一贫如洗,便会节衣缩食。只需观察一年的销售数据,便能粗略估算出应天府的人口数。若这些推测与官方登记的信息相对照,便可互相验证,看看地方官是否有欺瞒之举。”

此言一出,奉天殿顿时陷入死寂。

赵瑁等人目光骤然收缩,眼中闪过一丝震惊。

朱元璋继续说道:“盐只是其中一种方法,还有商品流通。统计地方货物的出入量,以此评估当地官府的管理能力。以往,这些关乎地方的重要资料从未落入朝廷手中。”

“一旦朝廷着手此事,便能为朝廷在各地安插更多耳目。”

赵瑁等人倒抽一口凉气。

起初他们并未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直到朱元璋详细解释,才感到背后发凉。

如果朝廷真的采取这种手段,地方官府恐怕要战战兢兢了,再也不能随便造假,更别提过去那些“空印”和郭桓*之事。

然而,这样做的话……

势必会让许多地方官受到牵连。

想到这里,他们只觉得眼前一阵眩晕。

赵瑁等人脸色苍白,一句话也说不出口。

许久之后,他们才缓过神来,纷纷低垂脑袋,沉声说道:“此事关系重大,臣等不敢妄加评论,请陛下自行决断。”

朱元璋嘴角浮现一丝冷笑。

之前赵瑁等人说得慷慨激昂,可真轮到他们为朝廷着想时,却全都噤若寒蝉。

这就是大明的臣子啊。

朱元璋道:“我不过是一介草民,哪懂得这么多?又怎敢轻率定夺?只是我想了想,以前对地方官吏确实太宽容了,现在也该让他们紧张起来。不过,具体如何安排,我还未想清楚。”

“你们下去好好考虑一下。”

“臣领旨。”赵瑁等人忙不迭地答应。

---

目送赵瑁等人离去后,朱元璋随手将奏疏丢在一旁。

他之前还在犹豫,不知是否该采取这样的措施,心中甚至有些抗拒。

不过从赵瑁等人的神情来看,他心里已经清楚,夏白的判断没错,朝廷确实需要加大对地方的掌控力度。否则像郭桓那样侵吞公款的事情,只会层出不穷,屡禁不止。

锦衣卫的存在,只是让官员们感到畏惧。

如果地方上也有朝廷的眼线,就能让地方官员也心生忌惮。

朱元璋斜靠在软垫上,手里拿着玉如意轻轻搔着后背,思绪在脑海中翻腾。

渐渐地,他在脑海里构建出一个更为完整的监控体系,内外结合,上下呼应。

单靠锦衣卫监察朝廷大臣远远不够,还需要利用这些地方机构,收集地方信息,并且堂而皇之地进行统计,以此来震慑警告地方官府,不要胆大妄为,朝廷并非对地方事务一无所知,若有人表面一套背后一套,朝廷定会察觉,并依法惩处。

只有这样,大明才能长治久安。

紧接着。

朱元璋皱起了眉头。

他刚刚明确表示不会听从夏白的建议,转头却又改变了主意,这样做会不会显得不够妥当?

随后朱元璋轻笑一声,他觉得身为皇帝,采纳臣子的建议是理所当然的,况且一直以来都是由朱标负责处理这类事情。

朱元璋说道:“朴狗儿,你去跟太子说一声,告诉他,夏白提出的关于铁矿和在北方开设盐厂的事,我们同意了。”

“老奴这就去传达圣旨。”朴狗儿恭敬地回答。

太子府。

朱标紧锁眉头,正在看一份奏疏。

这是方墨等人呈递给宫中的,内容记录了夏白近期的行为。

看着奏疏上的种种大胆妄为之事,朱标也露出几分不满,愤怒地说:“这个夏白简直是目无法纪。”

“我虽然特批了一些特殊情况,但不是让他如此胡作非为的。”

“他把工部的官员当作什么?难道真当他们是自己盐场的技师了吗?竟然还要求周宁等人培养学徒,甚至要为他编纂教材,这种无礼的要求,夏白居然提得出来?周宁居然还能答应?”

“大明的户籍制度严谨,岂容他随意更改?”

“还有废除灶户制度。”

“自古以来,制盐就是依靠灶户制度。”

“他倒好,自己搞了个‘雇佣’模式,把厂里的灶户制度彻底废除了。”

“他眼里还有没有我大明的户籍制度?”

朱标一脸严肃。

他对夏白的行为感到震惊。

之前打着收容流民的幌子,将部分流民转为灶户时,他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呢。

眼下夏白竟还想让那些平民、灶户的后代读书认字?

这简直是荒谬至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