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标恭敬行礼:\"回禀父皇,夏白就经商一事与儿臣进行了探讨。\"
“他提议由官府涉足商业。”
“并且还打算从我这里索取资金、土地、矿山以及人力。”
“看起来他对经商已做好充分准备。”朱标毕恭毕敬地立于一侧,将自己与夏白的交谈内容,大致叙述了一番。
------------
“你答应了吗?”朱元璋半靠在软榻上,语气中听不出情绪波动。
朱标回答:“孩儿未曾回应,只是表示会考量一番。不过依孩儿看,确实值得一试。”
“首先,寿州、滁州的流民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妥善安置。”
“其次,可以逐步揭开夏白隐藏的秘密。”
“再者,朝廷借此机会检验实际成效,若真如他所言,能让官府、百姓和灶户皆获益,那也算是一项大功。”
朱元璋冷笑一声,缓缓挺直身子,冷声说道:“你对他太过看好。他不过是个读书人,读了几本书,见过一些世面,空有满腔抱负,难道就能成就大事吗?”
“他把治理国家想得太简单了。”
“他以为我们从前没考虑过?没思考过?”
“我们当然考虑过。”
“但我们为何没有这样做,自有我们的道理。”
“我们可以促使灶户产更多盐,但盐多了,价格就会下跌,商人唯利是图,见无利可图,便不会再去贩卖食盐。应天府这样的大城市还好,像那些贫瘠之地,商贾根本不会涉足,最终受害的仍是这些灶户和地方百姓。”
“他根本不明白。”
“我们也曾考虑过提高商税。”
“但道理相同,商税一涨,商人便不再经营。”
“他们会把价格抬得更高。”
“官府之所以定低价出盐,就是为了吸引商人参与,否则商人怎会为我们搬运粮草、物资和武器?”
“我们虽收的商税少些。”
“但通过开中法,我们节省了自行运输粮草的成本,这其中的利益,比起那点商税,完全不值一提,他根本不清楚其中的关键。”
“官府经商?”
“呵呵。”
“这个想法倒是新颖,可惜并不现实。”
朱元璋嗤之以鼻,眼中尽是不屑与轻蔑。
他经历过战乱。
深知战争拼的是后勤保障。
因此对物资运输的重要性极为熟悉。
实在太昂贵了!
倘若真由朝廷自行承担此事,又需增加多少官吏?朝廷又要供养更多的人,支出更多的钱粮?最终极有可能得不偿失。
他心中早已有了计算。
这些账目,他早已经盘算明白。
大明已不堪重负。
他也不想加重负担。
大明如今维持现有官员队伍已属不易,若再增添麻烦,无疑是自寻烦恼。即便最后有所收益,也必是艰辛所得,还会进一步恶化官员之间的关系。
何须多此一举?
至于夏白提到的户籍制度,他更是不屑一顾。
这是刻意设定的限制。
人往高处走,水向低处流。
人人都知道读书做官为正途,可若是所有人都只想着读书做官,那谁来耕种土地、从事手艺、经营生意?那才是真正的天下大乱。
朱标点头表示理解。
他知道父亲当初如此安排必有深意。
但忍不住开口说道:“父皇,孩儿认为,应当尝试调整。”
朱元璋脸色骤然一沉。
朱标忙解释道:“父皇,孩儿并非完全认同,只是觉得当前盐政确实存在问题,需要适当修正和改进。”
“正如夏白所言。”
“灶户家境各异,有人丁兴旺,有人丁稀少,然而不论人数多寡,朝廷均要求缴纳三十引盐税,这对许多家庭来说显然是难以承受的,固定数量的三十引食盐分配或许需要重新考虑。”
朱元璋脸色稍显柔和,点头道:“确有问题。”
“等闲暇时,召集众*议,重新制定盐政。”
话音未落。
朱元璋忽然面露怒容,拍案而起,斥责道:“我大明朝的官员平日都在做什么?这样的事情还要夏白提醒吗?”
“一个个见了我都说天下太平,可天下真的太平了吗?”
“荒唐!”
“总有一些尸位素餐之人,手握权力却无所作为。”
“让他们当官是为了让他们享福吗?!”
朱元璋勃然大怒。
他性子本就急躁,在涉及百姓利益的问题上尤为如此。更何况此事又是由夏白揭露,更令他火冒三丈。
朱标苦笑着摇头。
他深知父皇对官员的态度始终泾渭分明。
若有人占据官位却无所事事,只顾自身安逸,不为民谋利,那么父皇对待这些官员的方式也极为直接明了。
灭!
每年因*或无所作为而被罢免流放乃至处死的大明官员,不仅限于*者,还包括那些尸位素餐、消极怠工之人,这些都是父皇重点关注并严惩的对象。
朱标劝慰道:\"父皇请息怒,别为了这些事伤了自己的身体。\"
\"或许官员们另有要务。\"
朱元璋挥了挥手,完全不信这些:\"胡说八道,咱们还不清楚大明的官场吗?\"
\"那些官员就像一群懒惰的牲畜,不鞭策的话一步都不会动弹。让他们自行观察、思考、行动,这比杀了他们还难。否则我怎么会累成这样?\"
看到父亲无缘无故发怒,朱标只能无奈地摇头叹息。
待朱元璋怒气稍减,朱标才开口说道:\"大明的官员深受元朝遗风影响,短时间内难以根除。不过夏白跟我说了几句话,让我感到深深的忧虑。\"
\"朝廷禁止则止,地方未必不敢妄为。\"
\"虽然朝廷明令禁止官员经商,但私下里必定有官员与商人勾结,剥削百姓、鱼肉乡里,甚至朝中的不少大臣也可能被地方官员所蒙蔽。\"
\"因此,经过反复考虑,我还是认为应该尝试一下。\"
\"至少...\"
\"朝廷应当了解**的具体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