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疑惑(2 / 2)

“这四五百万两是额外的收入。”

“据臣所知,大明一年的财政收入大约只有三千万两。”

“这四五百万两银子相当于大明财政收入的六七分之一了。”

“陛下要通过多少苛捐杂税才能筹到这笔钱呢?”

“其中又会产生多少*?”

“当然,在陛下看来,这样做并不值得。且不说开创‘商官’先例会对天下造成多大影响,是否会加重官员的问题,仅仅经营应天府的盐企,就会增加朝廷不少官吏的开支,这也是臣想强调的另一点。”

“即便陛下看不懂账本。”

“陛下只看到了最后的四千两利润,却没注意到这利润是在扣除了‘盐煤’两家企业的上千人工资之后得出的。”

“我呈交给陛下的账本非常详细具体。”

“只是陛下没有仔细查看罢了。”

“或许陛下仍然认为,臣所创立的那些企业,其雇佣的盐工与矿工,与其他灶户、矿工并无不同,只需提供基本的口粮及微薄的生活费即可。”

“但事实并非如此。”

“这些工人实际上属于雇佣性质。”

“按月发放工资。”

“此次臣前来,正是为了用实际行动表明,臣所希望构建的这套模式,是切实可行的。三个月来的实践也证实,这条路是可以走通的。”

“请陛下再次查看这份账本。”

夏白微微俯身,清晰地表达了自己的立场。

朱元璋神色变幻莫测,犹豫片刻后,再度拿起账本仔细翻阅。

------------

过了一会儿。

朱元璋合上了账本。

正如夏白所言,他确实每月都会向工人发放工资。

若按平均值计算,这些工人的月薪甚至超过了许多明朝低级官吏。

在这样的成本下,夏白仍能保持每月四千两银子的盈余,虽然这种情况不常发生,但也足以显示其中蕴藏的巨大利润。

然而,开创“*”的先例,那是绝无可能的事情。

官府绝不能涉足商业活动。

夏白深知,单凭这一点,无法说服朱元璋。

朱元璋也不会轻信。

从某种意义上说,朱元璋具有很强的排斥心理,对元朝遗留下的东西非常反感,而元朝统治的一大特点便是实施包税制以及极其恶劣的*。

至于商人。

朱元璋内心深处是打心底里厌恶他们的。

允许商人存在已经是极大的宽容,让他主动接受并推广“商官”政策,让官员可以经商,这是完全不可能的。

夏白平静地说:“在陛下看来,钱粮不过是数字而已,朝廷缺多少,向天下百姓征收便是,只要不是过度剥削,朝廷根本无需如此大费周章,还冒着官员*的风险,最终得不偿失。”

朱元璋沉默不语。

其实他对这种说法是认同的。

一直以来,他对经商这件事都不屑一顾。

夏白继续说道:“这就暴露了陛下治理国家时的一个重大问题,即不懂得如何管理经济。”

“陛下日夜不懈、手不释卷的事迹,天下皆知。”

“也因此受到众多读书人的尊敬。”

“但在臣看来,陛下其实是‘未读透书’的。”

“确实,陛下博览群书,无论是史册还是圣贤经典,兵法韬略都能信手拈来。对于历代王朝兴衰成败的得失,陛下更是了如指掌,常以此为鉴,欲使大明避免重蹈覆辙。陛下几乎无所不察,然而,在下以为,陛下忽略了一项至关重要的学问。”

“正是经济之道!”

“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

“民间有句俗话,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金钱虽非万能,但缺乏金钱却万万不可。陛下对元朝的包税制深感厌恶,故而大明初建时即废止了包税制,但这真的算是彻底废除了吗?”

夏白冷笑一声,眼中满是轻蔑与嘲讽。

朱元璋闻言眉头微蹙。

“并未完全废除。”夏白神色淡然,“元朝的包税制,顾名思义,即由国家将某地某一税收承包给特定之人,朝廷每年从他们那里收取承包费用,只是元朝的承包费用颇高。”

“而羊毛终究出自羊身。”

“负责该税种的官员或者商人们,自然会向百姓征收更多的赋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