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走私(2 / 2)

作为大明的储君,他无法容忍有人在他面前说出如此大逆不道的话。

但他也深知,夏白所言非虚。以他的才华,若真的与地方势力同流合污,朝廷恐怕很难察觉。

地方上的其他官员也会乐意与他合作,毕竟有利可图。

他若是在地方上捞几年,就能满载而归。

朱标脸色阴沉,却不发一言。

夏白接着说道:“如今天下表面繁华,实则暗流涌动,地方上的走私、勾结,大多与某些权贵脱不了干系。”

“朝廷不顾百姓疾苦,将许多关乎民生的权力下放到地方官吏和商人手中,却又缺乏足够的监管,导致底层愈发困顿。”

“我想要的其实很少。”

“这不过是为了给天下开辟一条新路罢了!”

“付出才有收获。”

“我觉得值得!”

朱标的脸色数次变幻,沉声说道:“你的要求太过分了,就算我能答应,朝廷也不会同意。仅凭这些话,完全没有说服力。”

夏白点头。

他主动解释说:“要钱的事很好理解。”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没有钱,什么事都办不成。”

“我知道朝廷财政困难,拿不出太多钱,我也不是真的指望朝廷直接拨款,我只是想借。”

“十成借出去,十二成还回来!”

“十成借出去,十二成还回来?”朱标眼神微微波动。

让朝廷直接给钱,他做不了主,但若是借钱的话,倒是可以商议。

他重新坐下,喝了口茶,平复了一下情绪,冷淡地说:“既然你对大明的情况有所了解,应该明白朝廷财政一直捉襟见肘。”

“借?朝廷也借不出多少。”

不久前,朝廷刚抄过一次家,抄来的银子应该刚刚到账,还没来得及分配使用。夏白的眼中闪过一丝狡黠。

朱标微微一惊。

嘴角不自觉地抽动了一下。

怪不得夏白明知朝廷财政困难还敢开口,原来他是看中了抄家所得的钱。

前阵子太祖因李存义的案子抄没了他家,总共约有几十万两银子,确实让国库充盈了不少。

然而这笔钱刚进国库,就被大小官员盯上了。

夏白想从这些人手里分一杯羹并非易事。

见朱标默不作声,夏白心中笃定,朝廷的确还没决定如何处置这笔钱。

他信心倍增。

接着说道:“接下来关于矿场、土地和人力的需求也容易解释。我打算建造的蒸汽机若想发挥作用,需要大量燃料,所以我要一座煤矿。”

“还有就是一座能开采卤水的盐矿。”

“至于人力方面。”

“首先需要的是工匠。”

“我需要他们制造用于提取卤水的蒸汽设备。”

“由于这是首次正式生产,难免会有问题,所以这些工匠也会暂时驻扎在矿场,以便随时解决出现的问题。”

“至于制盐的灶户。”

“我知道大明对他们有严格的管控。”

“所以我不会征召他们,而是选择流民。”

“比如滁州寿州的流民。”

“我可以帮助朝廷养活几百甚至上千人。”

“不过我有个条件,这些人的户籍不能改为灶户,顶多改成‘工’,并且招录人数和具体用途都由我自己决定。”

“朝廷不能干预。”

“我创办的盐业和煤炭企业不受现有盐引、煤引等限制。”

“不设定每年必须开采多少煤,生产多少盐,以后完全自主经营、销售。”

“在最初的几年里,我会按照朝廷的规定缴纳相应税费并购买‘盐引’、‘煤引’。”

“几年之后,如果这种方法可行,才会逐渐将利润上缴国库。”

朱标的眼神微微闪烁。

按照夏白的说法,朝廷只需提供矿山和土地,以及一些工匠,就能实现对部分流民和灾民的安置,更重要的是还能增加收入。

只是这样可能会扰乱朝廷对食盐市场的布局。

市场上流通的盐量将会增加。

朱标手中端着茶杯,目光平静地注视着夏白,语气淡然:\"你的计划我已经明白了,此事关系重大,不能轻易定夺。\"

\"我还需深思熟虑。\"

\"明白。\"夏白微微颔首,说道:\"只是希望殿下能早日作出决断,同时也可提前安排些工匠,以便将来能够迅速展开工作。\"

\"好。\"朱标点头示意:\"明日我会让工部的人与你对接,有需要尽管向他们提出。\"

\"多谢殿下。\"夏白躬身致谢。

完成此次拜访后,他并未久留,随即告退离去。

偏殿内,只剩下朱标一人。

他的内心此刻波澜起伏。

夏白的话确实触动了他。

他迫切想知道,朝中那些官员是否真的有所隐瞒。

若夏白提出的\"官府经商\"模式可行,既能使百姓负担得起盐价,又能增加官府收益,还改善灶户生活、激发其生产热情,那么……

朱标眼神中闪过一丝寒光。

他轻轻摩挲着手中的玉扳指,低声自语:\"夏白,这次我就再相信你一次,但愿结果仍如从前般令人满意。\"

\"这官府经商之路,究竟可行否?\"

朱标缓缓起身。

打算将此事告知父皇。

夏白提到的一点没错——朝廷禁止之事,地方未必不敢尝试。

与其任由夏白这类人在暗处行动,不如让朝廷亲自试试,即便失败,至少也能掌握更多*,并为今后制定策略提供依据。

对国家来说,这是有益之举。

武英殿中,朱元璋正稍作休息。

见到朱标前来,他并未感到惊讶,仿佛早料到朱标会来,只瞥了一眼便冷冷开口:\"夏白又跟你谈了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