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侧略(2 / 2)

“大明的创立实属不易。”

“多少人为此流血牺牲,他们所追求的绝非如此内外交困的局面,而是希望看到一个和平繁荣、百姓安居乐业的世界。”

解敏神情激动。

夏白目光坚定地说道:“如今看似恢复了中华的表面,但实际上并未重拾真正的中华精神。”

“圣上只是驱逐了压在头顶的蒙古人,却未能彻底消除许多士人和官员心中的恐惧与屈辱。”

“要重塑信心,必须首先改变社会环境,让那些已经有所腐化的士人阶层明白,天下并非离不了他们。”

解敏复杂地看着夏白。

夏白的理想实在过于宏大。

从心底里,解敏对他充满敬佩,但又隐隐觉得夏白难以实现目标,因为动摇人心比移动泰山还要艰难。

夏白竟想颠覆整个局面。

这怎么可能做到?

解敏叹了口气说:“夏兄,你的抱负我恐怕无能为力相助,他人也不会支持你,只能靠你自己努力。”

“太难了。”

“甚至……”解敏眼神闪烁,停顿片刻后继续说道,“还有人会在背后使坏,不少人对你心存不满。”

“你过去的行为也太张扬了些。”

夏白点头承认。

他笑着回应道:“有些事情说难不难,说易也不易,但不去尝试怎会知晓?”

“况且我有信心。”

见夏白意志坚定,解敏亦不再多言。他深知自己劝不动夏白,既然话说出口,就覆水难收。即便夏白反悔,也无法回到从前。

其他人定然不会认可。

解敏拱手道:“那小弟就预祝兄台成就非凡了。”

夏白笑着颔首。

他对解敏说道:“我已下定决心,绝不会半途而废。我现要去东宫,先行告辞。”

解敏点头应允。

目送夏白离去,解敏满是感慨。初识夏白时,只觉他骄傲自负却不失礼数,待了解加深,愈发觉得他与众不同。

若当今陛下如高悬之日。

那夏白便是照耀平民生活的灯火。

虽微弱但明亮!

解敏不知夏白的具体计划,也不清楚他会采取何种方式,但他明白,夏白走上的是一条与他们迥异的道路。

前路未知。

解敏长叹一声,转身离去。

另一边。

夏白已抵达东宫。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明朝对天下的掌控力极强,他欲经商以开辟全新的经济路径,自然需要争取一些特权。

而当今能赋予特权之人,除了太祖朱元璋,便只有殿下您了。

---

夏白的来访,朱标并不惊讶。

夏白在奉天殿所言如此诚恳,又如此理直气壮,绝非轻易放弃之人,必然是认真的行动。

偏殿内。

朱标与夏白相对而坐。

朱标命人泡上一壶茶,冷声道:“夏白,你胆子不小啊,你知道自己今日在做什么吗?!”

夏白沉默不语。

朱标冷哼一声,眼中闪过怒意与不满:“我父皇为了天下日夜操劳,每日只睡两三个时辰,岂容你在此妄加评论?”

“你是可用之材。”

“我承认这一点。”

“但这仅限于此。”

“我大明坐拥天下,民众数以千万计,人才众多,并非不可或缺,你也不是唯一的选择。”

“人应当有自知之明!”

朱标注视着夏白,说道:“我大明户籍制度严谨,百姓即为百姓,工匠即为工匠,商人即为商人。”

“各司其职,社会方能安定。”

“你误解了我的意思。”

朱标毫不客气地指出夏白的错误。他对夏白的行为十分不满,毕竟夏白屡次挑衅朱元璋,这让身为长子的朱标感到极大的困扰。

夏白静静地听着,神情却不甚专注。他反而兴致勃勃地为朱标斟了一杯茶,像是担忧朱标多说话会伤及喉咙一般。

朱标冷冷瞪了他一眼,脸上的怒意愈发明显。

夏白将茶递至朱标面前,语气平静地说:“殿下这份关怀,我心领了。”

“然而,我无法遵从您的提议。”

察觉到朱标即将发怒,夏白依然从容不迫地说:“殿下且稍安勿躁,我这样做自有我的考量。”

“经商之事,已是大势所趋。”

朱标皱眉。他轻蔑一笑,目光中闪过一丝寒意。虽然他长期居住于深宫,但对民间疾苦并非毫无所知。他对此非常清楚,而且了解得相当透彻。

作为朱元璋的嫡长子,他无法忽视地方的实际情况。这是朱元璋执政以来多次强调的要求——必须深入了解民情。

朱标淡然说道:“应天府的一斤盐大约值十五文,各地省份间的价格差距也并不大,最贵的地方也不过二十五六文,便宜些的地方则只需七八文。”

夏白点点头。

他喝了一口茶,继续问道:“大明朝每年的盐税是多少?”

朱标眉头微蹙,疑惑地看着夏白,却没有立刻回答。他当然清楚大明朝每年能够征收多少盐税。

但这样的数字怎能随便对外泄露?

“你为何突然问起这个?”朱标严肃地看着夏白,试图从对方的表情中寻找答案。

“大约是一百二十万以上。”夏白答道。

朱标心中一震。

这一数据相当准确,近年来大明朝的盐税一直保持在百万左右,而夏白又是如何得知的呢?

夏白接着说道:“大明朝实行的是盐引制度,每张盐引对应两百斤盐,由官方统一管理生产和销售。”

“官府从百姓那里收购盐后,再以六钱的价格出售给商人,换来的则是粮食、铁器、马匹以及银两之类的物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