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父业子承的现象非常普遍。\"
\"当然,官府也制定了一些限制措施,但在巨大的利益*面前,这些规定最终形同虚设。\"
\"后来元朝统一全国,对治理国家并不用心,实行包税制,放任地方自治,这使得地方势力更加膨胀。\"
\"宋时已有官员经商的现象,到元朝时愈发严重,那些垄断市场、与民争利、强买强卖之人比比皆是。\"
\"当年元廷虽失德失政,但局面迅速恶化至民不聊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百姓的压榨剥削所致。\"
\"大明建国后,皇帝希望改善这种情况,但成效甚微,毕竟由奢入俭难,见到过去的奢华生活后,要再克制谈何容易。\"
\"大明也无法例外。\"
朱元璋眉头紧锁。
他不认同夏白的观点,对于*官员,他采取了极刑,甚至剥皮充草之事也不鲜见。
他深知*污吏之害,曾深受其苦,因此对他们深恶痛绝,为了改变风气,可谓费尽心力,怎会重蹈覆辙?
夏白根本不知道皇帝为此付出了多少努力。
\"你认为我大明也会出现那样的情况吗?我可以明确告诉你,不可能,我大明不是宋朝。\"
\"我不会效仿宋朝抬高商人地位,也不会让商人涉足权力,若我大明真有官员敢与商人勾结营私。\"
朱元璋冷眼扫视全场,众人无不低头避开他的目光:\"我会让他们九族都尝尝剥皮充草的滋味。\"
\"我向来言出必行!\"
百官默然。
对此他们从未怀疑,因为陛下确实敢下此狠手,且绝不留情。
陛下对*的态度毫不掩饰,只有一字——杀,而且是一连串地杀,令人闻风丧胆。
*如麻。
夏白皱眉。
朱元璋的想法过于简单粗暴,如果暴力就能解决一切问题,天下怎会有如此多的*污吏?
自宋以来,百余年时间,士人早已形成重利轻义的风气,屡禁不止,反而越禁越多。
朱元璋眉头紧锁,目光阴沉。
“商贾之事,朕自会处理,无需你多言。”他的声音低沉而威严,“国之根本在于士人,商贾不过末流,怎可与士人并列?”
夏白毫不退缩,昂首说道:“陛下,士人虽贵,但天下事不能仅凭读书人解决。商贾虽贱,却关乎民生。如今商贾势力渐强,若一味打压,只会激化矛盾。”
朱元璋冷笑一声:“商贾乃蠹虫,蛀食国本,此风断不可长。”
夏白摇头叹息:“商贾并非天生劣根,他们亦是社会的一部分。若只顾禁锢,不思引导,终将酿成大患。”
殿内顿时喧哗起来,众人纷纷指责夏白狂悖无知。
“小小布衣,竟敢在金銮殿前大放厥词,简直是目无君父!”
“国家纲纪岂容轻亵!”
“陛下,当立斩此獠以儆效尤!”
……
殿外的风吹动檐角铜铃,发出清脆声响。夏白静静站立,仿佛并未听到那些愤怒的喊叫。
许多官员投向夏白的眼神里满是敌意与恐慌,他的这番话令他们深感震慑。
如果按照夏白所说的方向发展,朝廷必然掀起巨变,朝局动荡下,权力结构势必重组。这种局面,是当下朝臣都不愿看到,也不敢直面的。
他们花费几十年甚至十几载的努力才爬到如今的地位,怎可能轻易放弃手中的权柄?
况且,天下局势变幻莫测,谁能保证自己能够从中获益而非被淘汰?
没有人愿意接受不确定性。
李善长目光阴沉地盯着夏白,眼中透着轻蔑。开始时,他认为夏白是个威胁,但听罢此言,他已经明白——这不过是个乳臭未干的年轻人罢了。
他完全不懂政治,更不了解朝政。
并且,他的野心远超其能力和地位,注定成为笑柄。
至于他说的那些话,更是荒诞不经。
自从秦始皇建立国家以来,何曾有过工农商参政的道理?
这是违背常理之举,自掘坟墓的行为。
大明又岂会走上这条路?
李善长冷哼一声,目光稍纵即逝地瞥了朱元璋一眼,心中满是疑惑。朱元璋为何要提拔这样一个人物?难道真要进行制度改革?
然而这是不可能的,这群目不识丁的人如何治理天下?他们根本没有这样的能力。
郭翀和吴公达只觉得浑身不自在。
这个夏白实在太狂妄,竟敢否定先贤,还想改变天下的政治格局,这不是臣子该做的事啊!
简直是自寻死路。
现场骂声四起。
甚至有人直接斥责他是元朝的奸细,居心叵测,意图扰乱明朝政局。
如此用心,实在可恶。
面对众人的呵斥与指责,夏白泰然自若。
他知道自己的话犹如平地惊雷,在朝臣间引起的震动可想而知,肯定会遭到强烈的反对。
他这次只是想告诉大家,治理天下并非只有一种模式,也不是非得遵循某一条道路。
应当与时俱进。
他向四周抱拳道:“草民也明白,自己的提议有些冒失。”
“但我并不认为有何不妥,而且我一直有个疑问,不知诸位如何看待:我们究竟要给后世留下一个怎样的天下?”
近百年来,天下频繁易主,新事物层出不穷,各种积弊也逐渐显现。
“这世间该往何处去?”
“这是每位明廷君臣都应深思的问题。”
“陛下以驱逐异族、复兴华夏为志向。”
“那时的元人凶狠残暴,不通礼教,肆意欺压百姓,还将汉人列为低贱的四等人,人人可*。”
“开国之后,陛下始终致力于恢复华夏旧制,欲将蒙古遗存的恶俗彻底清除,但这无疑再次触及了一个现实难题。”
“循旧途,抑或开新径?”
“旧路的弊病昭然若揭,新途虽未闻,却充满希望。”
“前路迷惘未知。”
“因此,陛下一直在历史中探寻成败之道,摸索前行。”
“然而一番努力后,朝廷上下不约而同选择了复古的旧路。”
“草民虽赞同但不完全认同。”
“因大明脱胎于元朝,一味抹除元朝印记实属得不偿失。”
“草民认为当取其糟粕,存其精华,并融入华夏传统体制,以探索适合当下的道路。”
“正如昔日对商贾的评价,世人对商人的看法已有变化,而陛下从平民到如今的高位,也让人们对底层农民有了全新认知。”
“所以我才敢大胆直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