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头筹(2 / 2)

“夏白,你算什么东西!”

三人凄厉的呼喊声响彻云霄。

这是一种无法忍受的屈辱。

他们竟然被一个连三甲都进不去的人玩弄于股掌之间,误以为夏白具备争夺状元的实力,而实际上,这一切不过是对方的伪装。更让他们难以接受的是,他们居然真的被蒙蔽了。

一甲的三人,被一个毫无地位可言的人牵着走,这种侮辱实在太过深重。

这种耻辱让他们彻底崩溃,无论如何都无法释怀。

花纶原本因高中会元而满怀欢喜,但如今眼中只剩下对夏白的怨恨与惧意。夏白摧毁了他的梦想,使他成为众人的笑柄。他害怕自己的遭遇一旦曝光,将会遭受无穷的羞辱,这种耻辱可能伴随终生,且每次晋升都会加剧这份痛苦。他已经完全被夏白所毁。

仅此一章的说明:

这部分内容是早有规划的,虽然会快速略过,但今天必定完成。之前的章节也是按照这个设定展开的。现在大致了解了读者的喜好,后面减少此类描写,希望大家给予调整时间。接下来将加速剧情发展,希望得到谅解,作为作者反应迟缓,深表歉意,感谢支持。

黄子澄三人突然不见,就像从世间蒸发一样,在殿试前二十天毫无踪迹。然而知情者都明白,他们如此低调是因为夏白事件让他们颜面尽失,即便名列榜首也无法挽回。

在此之前,黄子澄等人曾通过解敏找到夏白的住址,可等他们赶到时,夏白早已离去,未留下任何线索。这令他们怒不可遏。

各种迹象显示,夏白是个彻头彻尾的骗子,他*了他们,让他们颜面扫地。他们一直以才学自傲,却被狠狠打脸,这种羞辱难以言表。

徒劳的搜寻后,三人选择隐匿起来,躲避舆论。

然而,他们被夏白戏弄的消息早已传遍全城,成为街头巷尾的话题。

一甲三人成了笑柄。

就在此时。

朱标来到奉天殿,朱元璋坐在龙椅上,见朱标步履匆匆,便知晓其来意。朱元璋保持平静,未率先发话。

朱标行礼后,严肃问道:“父皇,夏白落榜可是您的决定?”

朱元璋点头默认。

朱标急切追问:“父皇为何这样做?”

“夏白虽然言辞激烈了些,但确实是为了大明着想。然而父皇您这么一决定,夏白不仅未能取得名次,还让许多参加科举的士人成了笑柄。”

“这做得太过分了!”

朱标难以平静,因为朱元璋的行为实在过分。

夏白的实际成绩,即便不能跻身一甲,也至少应在二甲之首。若朝廷公平处理,黄子澄等人也不至于受此羞辱,更不会沦为笑谈。

这是大明会试的前三名。

怎能如此羞辱他们?

这不是授人口实,打击自家官员的锐气吗?

如果黄子澄等人因此意志消沉,那对大明来说也是一种损失。

朱元璋微微闭眼,眼神中闪过一丝寒意,语气淡漠:“你以为我们错了?但我们并不认为自己做错了。”

“相反,我们认为自己做得很对。”

“我们看过夏白会试的另外两份试卷。”

“完全够得上二甲。”

“如果我们保持冷静,甚至有可能将他选入一甲。但我们也说了,这需要冷静的心态。不过他在第三场考试中的表现,那些内容,我们没有灭他九族就已经很宽容了。”

“还想金榜题名?”

“我们没有那么宽宏大量。”

“凭什么要对我们要求这么多?”

朱元璋冷笑一声,冷冷地盯着朱标说道:“我们知道夏白与黄子澄等人的赌约。”

“我们故意为之。”

“我们知道你心存仁慈,总抱有美好的期望,但作为过来人,我们知道哪些可以相信,哪些不能信任。这次我告诉你,别把这些士人看得太重,他们没有一个是值得信赖的,也没有一个值得尊敬。”

“而且这也是为了维护皇家的声誉。”

“如果夏白真的进入二甲,甚至更高,你觉得他还能回来吗?他还会回来吗?”

朱标沉默不语。

夏白还会回来吗?

朱标在心里摇头,不可能了。

朱元璋冷哼一声道:“夏白不会回来,但他的名字会在二甲的名单上,到时候殿试自然不会参加,日后也不会有任何机会。到那时受损的可是我们的面子。”

“我们不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

“并且经过这次*,天下只会记住这些士人的狼狈与不堪,而不知其中的具体情况。”

“这也保全了你的颜面。”

\"这一次,也让你见识一下,我大明士人的真面目,他们看似道貌岸然,实则表里不一。你以为我这么做,黄子澄之流便会痛心疾首,然后义无反顾地离去?\"

\"我告诉你。\"

\"绝不会!\"

\"二十天之后,这些人依旧会若无其事地出现在你面前,甚至还能谈笑风生。这些士人的品行,我早已洞悉。\"

\"所谓的气节、骨气、清高,不过虚妄之词。\"

\"他们所求的唯有官职与权势。\"

\"为了权势,别说这些羞辱,便是更为不堪之事,他们亦能承受。\"

\"我就是要打破他们的清高幻想。\"

\"令文人永无抬头之日。\"

\"我要让他们清楚明白,既已投身我朱家,便要心甘情愿为我朱家效力。我不是赵宋,从无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念头,且永远不会有。\"

\"我只要他们规规矩矩,俯首听命。\"

\"若有人妄图压我一头,分我天下,我会让他知晓,我为何能稳坐江山。\"

朱元璋目光如刃。

自始至终,他对士人都怀有深深的厌恶,尤其反感他们对我的指指点点,更憎恶他们对我*。

他就是要将士人贬得一文不值。

他出身寒微,但多年来勤学不辍,遍览群书。在他眼中,天下诸多祸患,往往源于这些文人。

虽则他们多遭败绩,然而对国家的危害却极为深远。

究其根本。

在于这些士人不仅以臣自居,更自诩为'君',以为应与*共治天下,从而挑起事端,制造纷争,逼迫*妥协,实现自身政治理想。

此乃朱元璋绝对无法容忍之事。

臣子当守本分。

不该有喧宾夺主之心,更不可妄图凌驾于*之上,因此他多年来一直压制士人,目的便是彻底摧毁他们的尊严。

让他们服服帖帖,断绝一切非分之想,认清自己的身份与地位,从此老老实实地做臣子。

听闻朱元璋的话语,朱标惊恐万分。

他深知父亲对文人并无好感,却不曾料到,父皇竟如此仇视士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