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边陲,群山环抱,碧波无数,人杰地灵,其中以会龙山尤为更甚。
相传明朝皇帝朱元璋之孙朱允炆兵败至此,看见会龙山一山崖上刻有“晚朝”二字,心灰意冷,便在会龙山的一座寺庙削发为僧,隐姓埋名,后将这座寺庙改名为“栖霞”。
在会龙山的东南方向有一支脉,唤名清正山,清正山上有一座道观因山得名“清正观”。创观人便是朱允炆身边的一位文武双全的大将于渊。
于渊本是灵山派知音道长的大弟子,因朋友相求才让于渊去朱允炆身边做了一位护城大将军。
知音道长本意想让于渊有个好前程,不想风云突变,不到一年朱允炆便兵败至此,于渊虽有通天本领但终难挽回败局,便使用瞒天过海之计将朱允炆偷偷送出城逃到了会龙山,本想坐船逃到海外,但“晚朝”二字终将命数定在了此地。
此后,于渊为了不拖累师傅,改名换姓在清正山创立了清正道,道号“无忧”。从此于渊一心修道,反而大成,虽最终也未能羽化飞升,但已达人仙境,离神仙境也只有一步之遥。
至此清正道便将“渊”字定为法名的第一个字,往下依次为 仁,德,和,太,礼,鼎。。。传到今天已是第六十二代,也就是现在的长须真人。
清正道大体上是传承了灵山派的一些主要功法,包括礼法,手印,符箓,内功和奇门遁甲。随着时代的变迁又添加了些新的功法进去,传到长须真人手里已经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现如今,由于长须真人不屑于将道观进行旅游开发,也是想为现在唯一的弟子安泽提供一个安静的修炼环境。所以现在的清正道早已没有了往日的辉煌。
一个还看的过去的正殿,两个不大的偏殿,一个漆面斑驳的门楼和倒了一半的围墙,这就是现在清正道全部的家底。
虽说现在的清正道不如一些主流门派发展的壮大,名头响亮。但清正道也有一个其他门派无法比拟的地方,那就是清正道六百多年来从未断了传承,这样一些真正正统的功法典籍才得以保存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