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昆点了点头,既然这样,那只能按照何太后的意思来办吧!
于是,刘昆便安排了一处幽静的院子,暂时将何太后、刘辩、唐妃安置了起来。
晚上,刘昆在书房批阅各地传来的往来文书。
忽然,一个唇红齿白的俊俏少年进来了,手里还端着一个食盒。
他把食盒放在一旁的茶几上,从中捧出一个陶罐来。
打开一看,里面正是热气腾腾的鸡汤。
他轻轻地拿起食盒里的小碗,用勺子舀了一碗,轻轻地端放在刘昆的桌案上。
少年轻声道:“兄长,夜深了,喝点热鸡汤暖暖身子吧!这可是蒙嫂嫂亲自熬了好久的!”
刘昆闻言,停下了手中的批阅,笑着说道:“柔弟,怎么能让你亲自端过来呀!快请坐!”
少年正是舅父高靖之子高柔,今年十六岁。
三年前,高靖病逝于兖州任上,留下年幼的高柔。
临终之前,反复叮嘱家人,一定要将高柔送到刘昆身边。
高靖不傻,他笃定刘昆日后必定会一飞冲天。
将自己儿子推到刘昆身边,也是他这个为人父为陈留高家做的最后谋划了吧。
刘昆知道高柔是个难得的大才,很早之前就有了收为己用的想法。
加上舅父的托孤,于是就将他接了过来,扔给了戏志才做徒弟。
戏志才对这个天才弟子也是异常的上心,平日也是倾力相授。
高柔不愧为日后三国曹魏时代的名臣,天资聪颖,很得戏志才欣赏。
九原会议之后,就让他跟在了刘昆身边做个书佐锻炼能力。
高柔也给自己舀了一碗鸡汤,动作优雅地和刘昆坐在了一起。
刘昆看向高柔,笑道:“柔弟,天天处理这些公文,还顶得住吗?”
高柔虽然才十六岁,但跟在戏志才身边已经足足三年了。
小小年纪,处理政务起来竟然相当得体,让戏志才连连赞叹。
要知道,以戏志才的骄傲,是很少夸人的。
高柔微微一笑道:“兄长,小弟才疏学浅,还不够周全,万万比不得您和老师呀。”
刘昆哈哈一笑,知道他是自谦。
说实话,他自己都认为,在处理政务这块,高柔比他强太多了。
果然,不愧是能在历史上留下干练名声的大才。
随即,刘昆笑道:“柔弟,明年开春以后,我和戏先生说一声。让你去先担任一县县令,过几年之后再担任一郡太守,你看如何?”
高柔小脑袋一歪,苦着脸说道:“兄长,小弟还小,如何做得了一县县令呀!”
刘昆哈哈一笑道:“柔弟,你的才能,戏先生赞不绝口。想你兄长当年,不也是这个年纪来雁门当太守了嘛!”
他现在地盘越来越大,但手里的人才却越来越捉襟见肘。
像高柔这种自小就爆发出来的惊世之才,当然要重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