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林家做客(1 / 2)

接下来还有一些细节,比如赵小海要给自己取个什么英文名字,最后赵小海给自己取名“jim”。

学了那么多年英语,还是忘不掉吉姆、李雷、韩梅梅。

八十年代哄一下国内领导还是可以的。

还有公司名字,

离岸公司名字叫“gold”。

金钱滚滚而来。

香港这边的名字很俗气,不过也更朗朗上口,叫“通四海香港国际贸易有限公司。”

配合到一起就是四面八方财都来。

寓意比较美好。

接下来的事情大卫的助理接手,大卫的助理叫林英杰,香港本地人,学校毕业一年多,已经拿到律师执照,不过并不是律所的正式合伙人,不能单独接案,只做助理工作。

签字,

签字,

还是签字。

赵小海自己都不知道签了多少份文件。

就这还只是准备工作。

公司上面的法人信息先空着。

等到赵小海护照到了就可以填上了。

大卫告诉他,申请离岸公司很快,但也需要5到8个工作日左右,申请香港公司需要10天左右,两家公司还需要做关联,所以整个过程需要一个月左右。

离岸公司不需要雇员,而香港这边则规定公司必须有一名雇员,还要有联系电话,大卫说这个也不需要赵小海操心,香港这边有专门做这个的公司,到时候会帮忙租赁一个接线员,一个接线员管理几十家公司。

赵小海肯定是等不了这么久。

所以赵小海请大卫再办一件事,用香港这边用公司名义帮他开张邀请函,邮寄到绿城。

有了国外的邀请函才好办理护照。

“没问题,到时候会把邀请函给你邮寄过去。”大卫满口答应。

出了律师楼。

外面天色已经暗下来,街灯逐渐亮起,上午过来,傍晚离开,他在律师楼待了整整一天,不过收获却是巨大的。

这两个公司的壳要是运作好了,可以把内地的所有麻烦都给扫除掉。

尤其是政策方面的障碍。

手中正在筹备注册的香港公司,将成为他突破内地商业政策障碍的有力工具。

内地当下的商业环境,虽然充满机遇,但政策上的限制仍如一道道关卡。

当时,内地对于一些行业的准入门槛较高,审批流程繁琐,而他所关注的产业领域,内地企业在某些关键技术引进和市场份额拓展上,受到诸多政策掣肘。

以香港公司作为桥梁,利用其在国际贸易突破之法。

首先用到的是技术引进环节。

在当时,内地企业直接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往往需要层层审批,手续复杂且耗时长久。

若是以香港公司的名义与国外技术方达成合作协议,再将技术以合作或授权的方式引入内地,能避开部分繁琐的审批流程。

比如,通过香港公司与美国一家企业签订技术转让合同。

香港公司凭借其国际化的商业形象和成熟的法律体系,更容易取得外方信任,快速达成合作。之后,在内地成立与香港公司关联的合资企业,以技术入股等形式,将先进技术引入内地生产环节。

如此一来,既能规避内地企业直接引进技术时面临的部分政策障碍,又能借助香港公司的资源优势,提升技术引进的效率和质量。

在市场份额拓展方面,赵小海同样有着清晰的思路。

当时,内地对于某些产品的销售渠道有着严格规定,民营企业进入市场困难重重。

但是先让香港公司在国际市场上打造品牌形象,积累一定的品牌知名度。

然后以内地合资企业的名义,借助香港公司的品牌影响力,与内地的经销商合作,开拓市场。

这样,或许能绕过一些针对民营企业的市场准入限制。

他还考虑到资金运作问题。

内地企业在融资方面,尤其是大规模的国际融资,存在诸多限制。

而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融资渠道丰富多样。

香港公司可以在香港资本市场上进行融资,如发行债券、吸引风险投资等。

再将资金以投资或借款的形式注入内地项目,为内地业务的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

这一系列操作并非易事,每一步都需要精心策划,严格遵循两地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

但只要巧妙利用香港公司这一平台,定能扫除内地业务发展中的政策障碍,为自己的商业版图开辟出一片广阔天地。

林太太邀约赵小海去自己家做客,说啥也不能走。

“那就叨扰林太太了。”赵小海无奈的说道。

轿车缓缓驶入半山的一处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