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古达咆哮着。
胡思明潜入敌阵,悄然爬上这棵树,深深吸了一口气。
终于,八千清军进入了天雄军的射击范围。
而与此同时,哈古达也出现在了胡思明的射击范围内。
但胡思明并不急于行动,他判断出,这个人大概是这支清军的最高指挥官。
他调整呼吸,然后屏住气息。
这是胡思明自己摸索出的经验,当距离较远时,呼吸波动会影响射击的精准度。
屏住呼吸,便能提升精度。
他清楚地看到哈古达正在大声喊叫。
情绪似乎十分激动,不知是否因两千骑兵的损失而心痛。
然而,他并未撤退。
毕竟麾下有八千士兵,总觉得这么多人怎么会输给三千人。
怀着这种念头,八千清军发起冲锋。
可是,已布成方阵的天雄军让清军见识到了真正的火铳威力。
八千人比那两千骑兵更显悲惨,如同被收割的麦子般,一批批倒在地上。
二十步的距离成了清军无法逾越的障碍,寸步难行。
“哈赤,你率部从左侧突击,古丽扎,从右侧,我就不信明军的火铳真有那么厉害!”
二人接到命令后,立即带领部队展开夹击。
不得不说,哈古达确实具备一定的战略眼光。
随着他们分头行动,明军的火力的确有所减弱。
因为他们不得不兼顾两侧的清军。
这时,经过反复训练的方阵显现出了巨大的优势。
面对三方攻势,天雄军依然井然有序,分成三大方阵,火铳持续射击。
这三支清军也被压制在一定距离外,始终难以推进。
哈古达见状,再次挥舞起手中的令旗。
就在此刻,旁边的树林中传来一声火铳响。
但在天雄军密集的火铳声中,这一声响显得微不足道。
下一瞬间,哈古达身体一震,摇摇晃晃地从马上跌落下来。
周围的侍卫们全都惊呆了,望着倒在地上气息渐消的主帅,仿佛天崩地裂。
他们甚至不清楚哈古达是怎么忽然就没了的。
胡思明一击成功,随即招呼周围的人赶紧撤离此地。
为了接近敌方主帅,他与清军的距离仅剩五十米。
若是被发现,他们一个都逃不了。
悄无声息地瞄准目标,再悄无声息地撤退。
清军依旧在有序进攻,但哈古达的亲卫队早已乱作一团。
他们不敢大声叫嚷,可四周的士兵见到主帅不再马背上,令旗也不再挥舞,难道还会不明白发生了什么吗?
有人发现了躺在地上一动不动的哈古达。
消息就这样慢慢传开。
清军本就被突如其来的袭击击垮,死伤无数,士气低迷。
如今看到主帅忽然消失,更是人心惶惶。
哈赤和古丽扎也察觉到了不对劲,可此时绝不能停下,一旦停顿,一切就完了。
于是,哈赤硬着头皮说道:“所有人继续冲锋,冲过去,他们人数不多,只要冲过去,就能踏平他们!”
此话无形中鼓舞了不少人,毕竟哈赤所言非虚。
自遭遇埋伏以来,清军一直被这支三千人的明军压制。
一贯骄傲的清军怎会甘心?
听闻此言,众人跟随哈赤和古丽扎,不顾生死地向天雄军发起冲击。
天雄军每个人都十分冷静,一声不吭,全凭令旗指挥,无命令便坚守阵地。
但许诸并非顽固之人,见敌军越来越近,便下令边撤边战。
这也是朱慈烺改进的策略,边撤边战既能减少与敌军接触的时间,又可造成更大亡国。
就在这一瞬间,胡思明赶来了。
“许统领,敌方主帅已亡。”
“死了?你确定?”许诸心中一动,一个老谋略再次浮现在脑海。
生死与否,并不重要。
随后,他用沙哑的嗓音大喊:“尔等主帅已死,何不归降!”
------------
“尔等主帅已死,何不归降!”
攻心为上,当敌人心乱如麻,那场战斗也就接近尾声了。
果然,清军听见这话,阵型立刻变得混乱不堪。
“稳住,主帅还活着,这只是在扰乱军心!”
“若有临阵脱逃者,必斩!”
哈赤与古丽扎几乎同时怒吼出声。
这番话让本已混乱的清军渐渐恢复秩序。
然而,许诸的目的已经达到。此时的天雄军几乎是不可战胜的存在。
当一个接一个的清兵倒下,而他们连天雄军的身影都难以触及时,
清军开始退却,开始畏惧。
或许世上有人不惧死亡,但所有人都会害怕毫无意义的牺牲。
八千步兵对抗三千天雄军,还未及两千清兵所造成的恐慌。
哈赤和古丽扎也感到茫然。
这就是他们记忆中的明军吗?
什么时候明军变得如此强悍?
“进攻!”
此刻,许诸不再撤退,他挥动令旗,所有人竟朝着清兵方向推进。
最终,在死亡的巨大压力下,清军开始后退。
哈赤与古丽扎当然不愿退却,一旦退却,就代表彻底失败。
他们何时败给过明军?
为了维护大清的荣耀,他们声嘶力竭地呼喊:“不准后退!向前冲!冲过去就能击溃他们!”
“扞卫大清的荣耀!怎能向明军退缩?”
清军选拔将领仅有的两个标准,一是手下有兵,二是对大清的绝对忠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