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撤退才是明智之举(2 / 2)

那是炮声!

整个叛军阵营顿时愕然,哪来的炮声?

还未等他们反应过来,不远处的大明旗帜猛然升起。

天雄军推着五门火铳,在后方进行瞄准射击。

一支百人骑兵小队,以迅雷之势直冲而来。

待其抵达炮击位置时,大炮恰如其分地停了下来。

百名骑兵继续向前冲锋,完全无视射来的火铳弹丸。有人因躲避不及坠亡国背,但他们的血肉之躯终究无法抵御弹丸的威力。

然而,队伍并未退缩或混乱,依旧保持着整齐的队列,速度也未减缓分毫。特别是那位率领众人前行的将领,身骑枣红战马,手中长枪似烈焰般耀眼,每一次出击便带走一条性命。

即便亡国击中他的盔甲,也未能对他造成丝毫损伤。那明黄色的铠甲犹如金属铸就,在朝阳映照下熠熠生辉。

朱媺娖伫立原地,心中震撼。此人如此熟悉,虽未曾目睹皇兄征战沙场的身影,但从身形与面容来看,哪怕相隔甚远也能一眼辨认。

“皇兄……”她轻声呢喃,泪水悄然滑落。

“援军至矣!太子亲率援军而来,太子并未抛弃我们!儿郎们,随我迎接太子!”千总登上高台,大声呼喊。

原本陷入绝望、打算做困兽斗的两千士兵此刻士气高涨。他们拾起武器,毫无畏惧地迎向敌阵,丝毫不惧叛军的火铳威胁。

叛军从未见识过这样的明军,他们印象中的官军总是不堪一击,毫无战斗意志。

然而,局势的发展已不容许他们多想。

这一百名骑兵如入无人之境,环绕两千后勤部队不断旋转进攻。那位带头的太子仿佛索魂的厉鬼,每至一处便有人毙命。

更令他们绝望的是,一万天雄军开始推进。

原本张献忠麾下十几万大军,因派遣五万兵力围剿这两千人,如今仅剩七八万。起初他们对天雄军的到来感到欣喜,认为无需攻城便可与敌方决战,且损失不会太大。

在张献忠看来,这场战斗绝无失败可能。

毕竟,他手握重兵,而天雄军不过万人。双方装备相当,他又怎会败北?

然而,接下来发生的一切几乎让他目瞪口呆。

一万天雄军分成百人小方阵,持火铳有序射击,宛如精密机械般运转:发射、装填、再发射、再装填。前排倒下,后排立即补位,攻势连绵不绝。

他们似乎全然不惧死亡,而且,他们的火器射程更远,威力更强,几乎无人能挡。一旦击中毫无防护的叛军,鲜有人能承受得住。

暗处时不时传来突如其来的冷枪,许多叛军首领还未发出任何命令,便被隐藏的火器一击致命,甚至连敌人的位置都无法察觉。

渐渐地,叛军开始恐惧起来,他们缺乏组织,如无头的苍蝇四处乱窜。

——

朱慈烺感到十分欣慰,当他抵达那两千名被困的府兵所在之处时。

这些府兵并未如预想般软弱,反而显得异常坚韧。

被困一天一夜,面对十倍于己的敌军围攻,他们始终未曾屈服,亦未放弃,而是坚持至今。

“大明将士们,随我出击!”朱慈烺出现在府兵面前,高声呐喊。

“大明永固,太子英明!”

两千府兵士气高涨,即便没有火器,即便仅有简陋的兵器,他们仍要冲锋向前。

他们大多出身灾民,未经严格训练。

但依然勇往直前,只因朱慈烺给予了他们希望,他们不愿让这希望被叛军摧毁。

最终,这支两千人的队伍硬生生击退了五万敌军。

朱慈烺带领着这些府兵,与天雄军会师。

庆阳府城门敞开,城内的后勤部队冲出迎接,援助这两千人。

然而,那些仍有作战能力的,竟跟随天雄军,追随朱慈烺,再度向张献忠的大本营发起冲击。

此刻,张献忠陷入恐慌。

……

“外界战局如何?”张献忠询问。

“将军,战局……不太乐观。”

部下说得较为委婉,实际上战局极为不利,他们被天雄军压制,损失惨重。

“我们十几万兵力,难道还对付不了区区一万两千人?我的战马呢!”

张献忠愤怒地质问。

毕竟,他也是出身武将,战力不容小觑。

然而,当他走出营帐,目睹战场状况后,整个人呆若木鸡。

只见自己麾下的十几万大军,正狼狈不堪地撤退。

“将军,我们……”

“我们还能怎样?李自成都死了,我岂能轻言赴死?留得一线生机,日后方能东山再起,撤退才是明智之举!”

这一刻,张献忠心中的智谋已达到巅峰,三十六计在他的运用下尽数展现。

然而,他真的能够脱身吗?

庞大的军营让张献忠的战马速度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若想迅速逃离,他只能穿过激烈的战场。

正当张献忠准备从侧翼突围时,一个矮小、面容清秀的大明士兵挡住了他的去路。

这个士兵不仅身材矮小,头部也显得格外小巧,头盔似乎是从别处拾来的,勉强套在头上,仅露出一双眼睛,目光如炬般盯着他。

“闪开!”张献忠大声呵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