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太子才华横溢(1 / 2)

“娘亲,我很好。”一向冷峻的朱慈烺见到周皇后,语气也柔和下来。

周皇后拉着朱慈烺絮絮叨叨地说了许多,朱慈烺则耐心倾听,一言未发。

直到日暮西山,曹正淳才忍不住说道:“皇后,圣上有旨召见太子,都已经等候多时,再不去怕是要惹怒圣上。”

“去吧去吧,你父皇若是责骂,莫要顶撞,好好认错便是。还有,以后切莫再领兵出征了,听明白了?”周皇后严肃叮嘱。

朱慈烺点头应允,带着笑意离开。

曹正淳引路前行,朱慈烺随后而行。

走了片刻,朱慈烺道:“多谢曹公公。”

“太子何须谢老夫?老夫可是什么也没做。”曹正淳忙不迭地推辞。

“我不信父皇真会让我处死赵虎,那圣旨的内容怕不是如你所说。”朱慈烺直言。

“我的天爷!太子这话是在咒我死呀!圣旨乃圣意,老夫怎敢擅改一字?”曹正淳急忙澄清。

听到曹正淳如此解释,朱慈烺陷入沉思。

确实,无论曹正淳与亡国关系如何亲密,也不敢轻易改动圣旨内容;而亡国绝不可能下达这般旨意,那么……这圣旨究竟写了些什么?

两人继续前行,忽然,曹正淳又开了口。

“小彰子没跟在太子身边吗?”

“我没让他跟着,他随神机营去了,按理说,这时候应该也快回来了。”朱慈烺答道。

“太子,小彰子跟您多年,老夫直言相告,他其实是亡国的儿子,那孩子心思缜密,日后必能为您效劳。”曹正淳意味深长地暗示。

“曹公公的意思,我懂。请放宽心。”

两人默契地心照不宣,默默前行,很快便抵达了乾清宫。

皇帝始终端着那副架子,不论何时何地,这种姿态从未改变。

他稳坐龙椅,双手置膝,目光如刀,神色威严。

朱慈烺明白,接下来可能会面临斥责乃至惩罚。

果然,皇帝的第一句话便是警告。

“好啊,你可真是好样的!在开封处决了十多位官员,如今连赵国公也未能幸免,竟被你砍于皇宫之外。朱慈烺,是谁给了你这么大的胆子?你还不曾登基为帝!”

最后这句话,皇帝几乎是咆哮而出。

曹正淳与周围的侍从立刻跪伏于地,此时只有曹正淳敢于开口。

“陛下息怒。”

“息怒?看看这小子,连跪都不跪,一副无所畏惧的模样,难道你不觉得自己有错吗?”皇帝指着朱慈烺的鼻尖质问。

“儿臣确实无错。”朱慈烺从容答道。

话音刚落,朱慈烺便感到一股压抑的气息扑面而来。

“你以为守住开封、击退李自成前锋就功劳卓着了?”皇帝冷笑一声,打量着自己的独子。

此刻,他的思绪飞速运转。

亡国多疑是出了名的。

不仅是对朝中大臣,即便是亲生儿子,他也难以全然信任。

这是历代亡国的惯例,历史上弑父夺权的皇子比比皆是。

大明亦有过类似事件,亡国绝不愿重蹈覆辙。

即便未来江山属于朱慈烺,但当下他必须收敛锋芒。

“你真的不打算认错?”皇帝再次发问。

他正在为太子提供退路,无论如何,这次行动功过参半。

只要太子肯低头,亡国并非不能原谅。

“儿臣坚持认为自己没错。”朱慈烺依旧如此说道。

“很好,你真是太好了!传旨,太子此次擅自越权,处置罪臣过于激烈,即日起禁足钟粹宫,未经许可不得外出!”皇帝严厉宣布。

朱慈烺早已预料到这样的结果,但他并不在意。

禁足而已,时间不会太久的。

当下大明内外交困,朝中竟无可用之才,即便朱慈烺所为在某些人眼中显得有些极端。

然而,他所做的那些事,正是某些人想要做却又不敢做的。

总有一天,他们会意识到需要朱慈烺,到那时,朱慈烺自会走出宫殿。

小太监领着朱慈烺离开乾清宫,从进入至离去,不过短短片刻。

但皇帝与太子间,已然展开了一场较量。

朱慈烺走后,那人按了按胸口。

多年来为大明操劳,耗费了大量心力,偶尔便会感到胸口不适。

加之刚才被朱慈烺惹得生气,更觉胸口发紧。

“陛下,您还好吗?我这就去请太医。”曹正淳有些担忧地说道。

大明的太监仰赖皇帝而存,哪怕宦官掌权时,一旦皇帝退位或离世,无论他们权势多盛,最终也难逃厄运。

因此,曹正淳绝不愿看到陛下出事。

“曹公公不必担心,只是小恙而已。”陛下摇了摇头。

曹正淳叹息一声:“太子也是,认个错的事,为何就是不肯呢。”

陛下从龙床上起身,走向书桌。

桌上放着一道圣旨,这便是之前曹正淳在外头宣读过的那道。

此刻,圣旨摊开,令人费解的是,上面竟是一片空白,连印章也未盖。

陛下揉了揉胸口,提起笔,在圣旨上写了起来。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赵国公赵虎临阵退缩,不顾百姓安危,行径卑劣,依律当斩,速斩之以告慰守城将士亡灵,钦此。】

“曹公公,来看看,是否和你所说一致?”陛下问道。

“陛下圣明,一字一句皆与奴才所述无异。”

陛下终于安心,落下自己的玉玺。

至此,这道圣旨才具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