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乐声共生(1 / 2)

梧桐街记事 梧桐茶馆 729 字 8小时前

第一幕 晨曲惊弦

白露后的梧桐街浸在桂香里,林小满擦拭咖啡馆的玻璃窗时,发现社区广场的百年梧桐树上钉着\"智能声景改造\"的告示。穿牛仔外套的音效师凌骁正调试环绕音响,电子音浪惊飞了在树洞筑巢的麻雀。

\"这树洞收音机录了三十年街声!\"退休音乐教师宋老师攥着老式录音带冲上前,\"你们这电子噪音要把梧桐街的魂震散了!\"三花猫跃上音响架,爪尖勾断的音频线爆出电火花,菌丝碎屑在空中凝成\"1999年中秋民乐会\"的全息残影。

刘建军掀开蒸笼,菌丝包子腾起的热气裹着糖芋苗的甜香漫过广场。凌骁的声波检测仪突然蜂鸣:\"低频共振超标,建议启动降噪程序!\"

第二幕 声场暗涌

社区议事会的全息投影裂成音波纹路。凌骁展示频谱图:\"传统乐器声场混乱,智能声景能优化听觉体验...\"宋老师摔碎瓷杯:\"二胡的苍凉、琵琶的珠玉,是你们那合成音效能模仿的?\"

少年宫孩子们用菌丝培养液修补老唱片,3d打印机却卡出带划痕的胶木纹样。韩锐直播\"音乐健身操\"时,智能手环误将拉二胡识别为关节损伤动作,弹幕瞬间被\"保护民乐\"刷屏。

深夜,沈声被异响引到社区档案室。三花猫正撕咬电子音响的电源线,菌丝顺着裂缝涌入,将数字音轨转译成宋老师年轻时演奏《二泉映月》的磁带杂音。

第三幕 菌脉琴音

暴雨冲刷着广场的智能音响,宋老师的蟒皮二胡在潮气里塌陷。林小满递过菌丝涂层的蒙皮胶:\"试试这个?\"老人摇头:\"这胶再韧,也绷不出三十年风霜的松紧。\"

\"您听这个。\"陆青禾将陶土烧成声学装置,菌丝在共鸣腔生成荧光谱线——\"这是2003年元宵节,街头艺人的即兴合奏。\"凌骁的平板突然黑屏,菌丝从接口钻出,在空中拼出居民们随唢呐起舞的全息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