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上学后,兄弟们便分家各自生活,母亲带着她与哥哥,三人相依为命。父亲在外挣钱,却依旧全数寄给奶奶。母亲身体欠佳,无法承担重活,在那个靠工分分粮食的年代,每次分得的粮食,对于一家三口而言,实在难以果腹。
初中时,懂事的初心便想着为母亲分忧,主动跑去生产队干活挣工分,只盼着能让一家人填饱肚子。到了初三,这份急切想要帮衬家庭的心情,让她一度无心向学,执意找到生产队长,一心扑在挣工分养家上。
母亲见此,痛心疾首,生平第一次动手打了她。那重重落下的一巴掌,饱含着母亲恨铁不成钢的无奈与痛心,却也如一声惊雷,瞬间敲醒了初心。脸上的刺痛,仿佛在她耳边不断回响,提醒着她母亲这些年的艰难困苦。母亲的付出,又怎会仅仅是为了让她有口饭吃?母亲真正期盼的,是她能凭借知识改变命运,去拥抱一个美好的前程。
这一巴掌,如同一束光照进混沌世界,彻底打醒了初心。从那以后,她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学习之中。初中毕业时,考虑到家庭经济状况,初心毅然选择报考中专。她心里明白,三年中专毕业后便能挣钱,还能实现农转非,拥有城镇户口。如此一来,不仅能够为母亲卸下沉重的生活负担,也为自己寻得了一份稳定的保障。中专毕业后,初心一路奋进,自学高考,拿到本科学历,最后以优异的成绩通过社招进入体制内,获得铁饭碗。
那些年的点点滴滴,如同电影般在初心的脑海中不断放映。她永远不会忘记,每个静谧的夜晚,母亲总是默默地陪伴在旁,看着她写作业;每个清晨,母亲都会精心为她准备一碗热气腾腾的汤面,亦或是一碗香甜的粥,而汤面和粥里,总会放上一个鸡蛋。在那个物资并不充裕的年代,一个鸡蛋虽只值八分钱,却能换来一瓶酱油,或是一些家里日常所需的小用品。但母亲知道,身体瘦弱的初心更需要这份营养。
此刻,初心哭着缓缓捧起双手,她的目光凝视着掌心,仿佛手里正捧着那碗饱含母爱的汤面。那熟悉的温度,那浓郁的香气,仿佛还萦绕在身边,可她却再也品尝不到那熟悉的味道。曾经的温暖与关爱,如今已化作心底最深的思念与无尽的悲痛。
“亲朋好友入席了。”外面临时搭建大棚里管事的正在招呼大家吃席。初心毫无反应,嫂子挑了几道爱吃的菜,端给初心:“多少得吃点,要不体力跟不上。”初心仿佛失去了味觉,放进嘴里的食物没有任何味道,撂下了碗筷。
“要不吃点小点心。”嫂子又拿几块糕点。初心看着糕点,恍惚间觉得它像极了小时候每年中秋妈妈给打的月饼,那般精致。每次吃到月饼,她都会跟小伙伴炫耀:“这是我妈妈打的月饼,可好吃啦!”故意馋小伙伴。“让我尝尝好吃吗?”“不,我妈妈给我做的。”其实,那月饼就是糖饼,哪有什么豆沙、五仁或蛋黄。只是妈妈手巧,做的跟买的一样。初心拿起糕点,用心品味,试图寻找妈妈的味道。可她吃了一口,却依旧难以下咽,那股深深的悲痛如影随形,哽在喉间,让她无法从这糕点中寻得往昔的温暖与甜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