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 西风初叩菊花门(1 / 2)

《云麓词心录·秋阶拾句》

第一百六十九章 西风初叩菊花门

戊申年重阳,晨雾未散时,煜明已拄着竹杖立在东篱下。昨夜一场细雨,将三十余株\"云麓雪菊\"洗得愈发皎洁,花瓣上的露珠凝而不散,像谁在素绢上缀了无数颗水晶。竹篱外的梧桐树下,知夏正踮脚够着一片金黄的落叶,红兜肚上的银铃铛随着动作叮当作响。

\"太姥爷快看!\"她举着落叶跑过来,叶片边缘的锯齿在阳光下闪着光,\"这是大树爷爷的信!\"

煜明接过落叶,见叶脉间隐约有虫蛀的痕迹,竟似一幅天然的山水小品。清如端着青瓷茶盘从月洞门走来,盘中除了茶具,还放着几枚用南瓜皮刻的\"吉祥\"字样:\"阿爹,今晨收了十斤新糯米,够酿三坛菊花酒了。\"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煜明望着远处云麓山的轮廓,山腰间的枫树已染成丹色,像哪位仙人打翻了朱砂砚。知夏忽然指着他的白髯笑起来:\"太姥爷的胡子像菊花!\"

清如忙放下茶盘:\"小调皮,快给太姥爷赔礼。\"煜明却摆摆手,取过石桌上的狼毫笔,在落叶背面题下两句:\"阶前梧叶老,篱下菊花新。\"知夏见状,也要学写字,清如便握着她的小手,在另一张落叶上画了个歪歪扭扭的太阳。

\"记得母亲往年重阳,总要做菊花糕。\"清如望着东篱,语气里带着怀念,\"她会把花瓣拌进米粉,蒸好后在糕面上摆成蝴蝶形状。\"

煜明望着她鬓角的碎发,忽然想起妻子临终前那碗菊花粥。那时她已病得吃不下东西,却坚持要喝他亲手煮的粥,说菊香里有云麓山的味道。此刻西风掠过竹篱,卷着几片菊花瓣落在清如发间,倒像是母亲从天上寄来的慰藉。

第二章 晒秋场上话丰年

巳时三刻,阳光铺满晒秋场。煜明坐在竹椅上,看知夏在玉米堆里打滚,红兜肚上沾满了金粉。清如蹲在一旁,将晒干的橘皮、桂花收进竹匾,竹匾边缘用炭笔写着\"秋藏\"二字,正是煜明去年教她的隶书。

\"太姥爷,这个像月亮!\"知夏举着一枚弯弯的扁豆荚跑过来,荚上的绒毛在阳光下泛着银光。

煜明接过扁豆荚,荚壳上的纹路竟似一幅天然的《江行图》。他忽然想起祖父的《天工开物》抄本,里面夹着各种植物标本,其中便有一枚泛黄的扁豆荚。\"古人说'万物皆诗料',\"他摸着知夏的小脑袋,\"你看这扁豆荚,像不像李白笔下'小时不识月'的白玉盘?\"

清如在旁轻笑:\"昨儿教她背《古朗月行》,她倒记住了'呼作白玉盘'。\"话音未落,知夏已奶声奶气地念起来:\"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尾音被一阵秋风卷走,掠过晒秋场上的辣椒串,惊起几只正在啄食的麻雀。

远处传来打谷机的轰鸣,几个农人挑着稻谷走过田埂,金黄的谷粒从箩筐缝隙漏出,在土路上洒下亮晶晶的痕迹。煜明望着那些谷粒,忽然想起自己十二岁时跟着祖父收稻,镰刀割破手指,祖父便用晒干的菊花叶敷在伤口上,说\"菊能治百伤\"。

\"阿爹在想什么?\"清如递来一杯新泡的菊花茶,茶汤里浮着几朵完整的菊花,\"今年的'云麓雪菊'开得格外好,等晒成干花,给知夏缝个香枕。\"

煜明呷了口茶,甘苦之后是绵长的清甜,正如这半生滋味。知夏忽然将一把玉米粒塞进他手里:\"太姥爷,喂小鸟!\"他摊开手掌,立刻有几只麻雀飞来啄食,细小的爪子踩在掌心,痒痒的,像春天的柳絮。

第三章 霜毫绘得秋光住

午时,西风渐紧。煜明领着两个孩子回到书房,看知夏趴在窗台上吹蒲公英。那些白色的绒毛被风吹散,有的粘在窗纸上,有的落在《云麓诗稿》上,倒像是谁在稿纸上撒了把星星。

\"太姥爷,我们画画吧!\"知夏扯着煜明的衣袖,眼睛亮晶晶的。

清如从樟木箱里取出一叠桑皮纸:\"阿爹前几日制的'秋光笺',正适合画重阳景。\"煜明望着那些纸,淡金色的纸面上嵌着梧桐叶、菊花瓣的碎屑,阳光透过来时,能看见脉络分明的植物纤维,像凝固的秋天。

\"要画大树爷爷!\"知夏握着粗杆狼毫,在纸上涂了个大大的圆圈,\"这是树冠,上面有好多小鸟!\"

煜明笑着点头,取过细笔在\"树冠\"周围添了几只麻雀:\"古人说'树头麻雀闹霜晴',你看,它们在开秋日音乐会呢。\"清如在旁研磨,墨香混着窗外飘来的桂花香,竟比任何香料都要清甜。

\"记得母亲教我画菊,总说'瓣如蟹爪,蕊似蜂须'。\"清如忽然开口,笔尖在纸上轻轻勾勒,一朵墨菊便绽放在秋光笺上,\"那时我总嫌她啰嗦,如今才知道,每一笔都是岁月的沉淀。\"

煜明望着女儿笔下的菊花,花瓣的转折处竟有妻子的神韵。三十年前的秋日仿佛就在眼前:妻子坐在绣绷前,一边绣着菊纹,一边教清如背《菊花诗》,绣线在阳光下闪着银光,像极了此刻女儿手中的狼毫。

知夏忽然将脸贴在宣纸上,留下一个淡淡的唇印:\"这是我送给太姥爷的重阳糕!\"清如和煜明相视而笑,煜明趁机在唇印旁题了句:\"童眸映得秋光暖\",清如接着补了下半句:\"霜鬓簪来菊影幽\"。

第四章 暮雨敲窗话旧年

酉时三刻,乌云漫过云麓山。煜明抱着知夏坐在檐下,看雨点砸在青石板上,溅起的水花如碎玉乱琼。知夏数着屋檐下的雨线:\"一根、两根......太姥爷,雨线像琴弦!\"

\"好个'雨线如琴弦'!\"煜明取过案头的《白香词谱》,翻到《声声慢》页,\"李清照写'梧桐更兼细雨',咱们知夏能看见'雨线琴弦',比易安居士还多一份童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