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防辐射密码(1 / 2)

土夫子自传 涧潭 1929 字 4小时前

第一节 门扉胎动

金属门上的冷凝水蜿蜒成细流,在密码盘下方汇成一小滩发光的液体。陆远盯着那些水珠,发现每一滴都在折射不同的场景——有些映出母亲在实验室调试铀玻璃容器的侧脸,有些则映出父亲在三星堆祭祀坑里呕吐的瞬间。最中央那滴水珠里,甚至能看到自己五岁时用蜡笔在门上画下的歪斜太阳。

密码盘的钢制数字正在软化。

\"7\"字像烈日下的巧克力般塌陷,变成《考工记》记载的青铜器浇铸温度\"875c\";\"3\"字融化成\"902c\",滴落的金属液在半空凝固成微型曾侯乙编钟的形状。陆远伸出右手,骨瓷化的指尖刚触碰到\"0\"键,整块按键就突然龟裂,露出内层缠绕的光纤——那些半透明的管状物正随着远处传来的童谣节奏搏动,像脐带般将密码盘与门体连接在一起。

童谣声越来越清晰。

是母亲常唱的那首《小燕子》,但歌词被篡改得面目全非:\"......膛压2800bar穿甲弹,破门弹23mm口径......\"每个武器参数都精准对应GRU档案中的记载,而伴奏的沙沙声,陆远此刻才惊觉是防辐射服摩擦的声响。

门缝里渗出的不是空气,而是带着铀玻璃特有荧光的淡青色雾气。那些雾气在地面聚集成婴儿爬行的形状,小手小脚爬过之处,地砖表面浮现出细密的青铜器雷纹。陆远突然听见自己牙齿摩擦的声响——不是普通的咬合,而是骨瓷材质相互刮擦的动静。他的犬齿正在延长,齿尖浮现出与瓷婴们完全相同的编钟纹路。

\"咔嗒。\"

密码盘突然自动旋转起来。

转轴发出老旧收音机调频时的静电噪音,数字窗口里闪过的不是阿拉伯数字,而是不同年代的日期:1987年三星堆发掘现场、1999年世博会筹备处午夜、2023年暴雨夜的育儿中心......当数字最终停在\"\"——陆远五岁生日那天的日期时,整个门框突然收缩了半寸,像是深吸一口气的胸腔。

门上的观察窗变得透明。

陆远看见五岁时的自己正踮着脚在门内侧画太阳,蜡笔是记忆中的朱红色。但当年没注意到的是,小男孩的左手还攥着半枚GRU勋章,勋章边缘在门板上刮出细小的刻痕——那些痕迹此刻正在发光,组成母亲实验室的完整平面图,而核心区域标着一个闪烁的红点:哺乳培养舱。

防辐射门突然发出子宫收缩般的闷响。

金属表面鼓起一个个半球形的凸起,又迅速平复,如同正在经历阵痛的腹部。密码盘彻底融化成一滩青铜液,从中伸出无数光纤触须,缠绕住陆远骨瓷化的手腕。触须末端刺入皮肤时,他感觉到的不是疼痛,而是七岁接种疫苗时的冰凉触感——针管里装的从来就不是什么疫苗。

童谣声戛然而止。

在绝对的寂静中,防辐射门缓缓开启一道缝隙。门后泄出的不是实验室的灯光,而是育儿中心那种骨白色的晨光。陆远听见自己的骨瓷牙齿相互敲击,发出编钟调试时的\"姑洗\"音。而最可怕的是,当他的影子投在缓缓开启的门缝上时,影子的手里分明握着一把他从未见过的青铜匕首——匕身刻着与瓷婴胸口完全相同的淡青色疤痕。

第二节 脐带终端

门开的瞬间,一股混杂着青铜锈味与消毒水的气息扑面而来。实验室的墙壁上布满了细密的血管状纹路,那些淡青色的脉络在有规律地搏动,将某种荧光液体输送到天花板中央的球形装置——那东西像一颗巨大的心脏悬浮在上方,表面覆盖着《少年科学画报》的残页。

五岁的小陆远还保持着踮脚画太阳的姿势。

男孩手中的蜡笔已经短了一截,画出的太阳公公长着母亲的眼睛——右眼是温润的琥珀色,左眼却是半融化的蜡液,正顺着门板缓缓流下。更令陆远毛骨悚然的是,地上散落的蜡笔头正在蠕动,像某种苍白的蛆虫般爬向实验室中央。

那里矗立着一个巨大的圆柱形培养舱。

舱体由防弹玻璃和青铜框架构成,表面缠绕着密密麻麻的光纤脐带。每根脐带都连接着一台老式显示器,屏幕上跳动着不同年代的哺乳画面:新石器时代的巫女正在往陶罐中滴入自己的乳汁;苏联实验室里,穿防化服的人员在给机械臂安装哺乳功能;世博会的地下室,母亲将防辐射混凝土捏成育儿饼的形状......

培养舱内,青铜少年已经长成青年模样。

它的脊椎由世博会中国馆的钢筋拼接而成,每节骨缝里都卡着半枚少先队徽章。那些徽章背面刻着父亲潦草的字迹,陆远凑近才看清是\"哺乳批次-4\"。青铜青年的胸腔是透明的,里面悬浮着一颗西周玉琮,琮体表面的神徽正随着呼吸明灭。

\"你终于找到这里了。\"

声音从培养舱底部传来。陆远低头看去,支撑舱体的支架竟是父亲那具机械义肢改造的,金属关节处还沾着三星堆特有的红土。义肢的液压管连接着舱体,正将某种黑色液体泵入青铜青年的体内。

小陆远突然转过头来。

男孩的脸在实验室的冷光下呈现诡异的骨白色,嘴角还沾着蜡笔的碎屑。他举起左手,掌心躺着一把微型青铜钥匙——正是母亲实验室保险柜上缺失的那一枚。

\"妈妈说,\"男孩的声音带着电子合成的杂音,\"最后一道程序要由你来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