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青铜之链(2 / 2)

土夫子自传 涧潭 1893 字 10小时前

女孩缓缓抬头。晨光穿过她的瞳孔,映出眼底游动的青铜色细丝。她举起左手,腕间戴着个粗糙的铜镯子,上面刻着\"LYx-\"——陆远的出生日期。

\"妈妈在喂弟弟。\"女孩的声音突然变成成年陆远的语调,\"三十七根脐带还差最后一根......\"

她的蜡笔突然折断。朱红色笔芯在车窗上划出长长的血痕,正好连接起沿途的七个车站:成都、德阳、绵阳......最终指向广汉三星堆。

车顶突然传来\"咚\"的闷响。乘客们惊慌张望时,陆文渊看见个青铜婴儿的头像卡在行李架上——正是王援朝尸体消失的那半边青铜面容。头像的嘴唇开合,吐出林悦的声音:\"文渊,图纸要收好,远儿的血会完成最后链接......\"

张教授突然捂住心口。他的白大褂前襟渗出淡青色液体,在布料上腐蚀出清晰的战国地图。三十七个红点沿长江分布,每个都标注着日期,最近的正是今天:1987年9月20日。

\"我们都被标记了......\"老人颤抖着解开衣扣,露出胸口浮现的青铜纹身——那是缩小版的中国馆钢结构,钢筋缝隙里流动着他的血液。

小女孩的笑声突然响彻车厢。她跳下座位,羊角辫散开的瞬间,几十根青铜丝从发间垂下,每根末端都连着微缩的少先队徽章。乘客们惊恐地发现,车窗上的蜡笔画正在实体化——第三十七根\"脐带\"由朱红色变成真实的血肉组织,蜿蜒着钻入陆文渊的伤口。

\"5月1日见,爸爸。\"

女孩的身体如沙粒般崩塌,只剩那个铜镯子\"当啷\"掉在车底。镯子内侧刻着最终答案:

\"血脉为模,非攻为火\"

第三节 三星堆祭

1987年9月20日正午,三星堆遗址保护棚内闷热如蒸笼。

陆文渊的胶靴踩在二号祭祀坑边缘,鞋底沾着的青铜黏液拉出细长丝线。整个考古现场寂静得可怕——十几名队员横七竖八地昏倒在地,每个人的手腕上都浮现出淡青色血管纹路,组成微缩的中国馆钢筋结构图。

\"老张,别过去!\"

张教授的白大褂已经被胸口渗出的液体浸透。他踉跄着奔向中央祭祀坑,老花镜片上映出骇人景象:坑底的土层正在翻涌,所有出土文物——青铜人头像、金杖残段、玉琮碎片——如同被磁石吸引般向中心滑动。

淡青色液体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在坑底形成直径三米的漩涡。漩涡中心浮沉着那个失踪的保温箱,箱体表面的上海生物所标识已经融化,重组为\"LY实验室1985\"的字样。

\"哗啦!\"

保温箱突然炸裂。淡青色液体冲天而起,在半空凝结成青铜婴儿的形态。它比在实验室时长大了许多,全身布满细密的纹路——那是放大版的《考工记》\"六齐\"配方,但每段文字末尾都缀着GRU的档案编号。

\"还差最后一份父血......\"

婴儿的嘴唇未动,声音却从每件青铜器中传出。它的瞳孔里旋转着两个场景:左边是五岁的陆远在防辐射门上画太阳;右边是2010年的世博会工地,成年的陆远正用青铜匕首划开手腕。

张教授突然发出不似人声的嘶吼。他的皮肤开始透明化,骨骼逐渐呈现出骨瓷质感,胸腔里跳动的心脏表面浮现出三星堆地图。

\"容器......转化......\"

老人跌入祭祀坑的瞬间,青铜婴儿伸出小手。张教授的身体在半空中分解——血肉化作淡青色液体被婴儿吸收,骨骼则重组为七枚骨瓷编钟,悬挂在突然出土的青铜神树模型上。

陆文渊的机械义肢突然播放出林悦的录音:\"......非攻十二器需要三十七场战争的记忆熵......\"背景音里能听见儿子陆远的哭声和青铜器碰撞的声响。

婴儿脖颈上的青铜吊坠\"咔\"地弹开。里面嵌着的照片让陆文渊浑身冰凉——1985年的林悦抱着保温箱站在生物所门口,箱体标签清晰写着:\"哺乳批次-1,父血样本:陆文渊1983\"。

\"爸爸。\"

青铜婴儿的语调突然与五岁的陆远重叠。它摊开掌心,里面是缩小版的世博会中国馆,馆体正在渗出黑色血液。当陆文渊的伤口血珠滴落在微型场馆上时,整个三星堆遗址突然剧烈震动。

三十七根青铜锁链从地下破土而出,链条上串着不同年代的少先队徽章。它们在空中织成巨大的网,网上每个节点都挂着《少年科学画报》的残页。

婴儿的身体开始极速成长。当它长到三岁孩童大小时,皮肤逐渐转为骨瓷质地,只有胸口留着淡青色疤痕。它指向东南方——上海所在的位置,用成年的陆远的声音说道:

\"5月1日,我要用战争记忆浇铸灵魂。\"

保护棚突然坍塌。在阳光直射下来的刹那,青铜-骨瓷混合体的\"陆远\"消散成淡青色雾气,只在地上留下七滴排列成北斗形状的黑血,每滴血里都封存着一页烧焦的《墨子》残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