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本都回师的消息,小卢西乌斯立刻召集了士兵。这一次,他不再需要妇女儿童,而是需要精兵同他一同前往。
经过准备,一共得了战兵一万八千余人。其中罗马士兵约四千人,加拉太军团士兵八千人,加拉太骑兵三千余人,卡帕多西亚重骑兵三千余人。又有辅兵一万五、六千人,全是加拉太剑手。
在小卢西乌斯看来,虽然手中有椭圆长盾牌和凯尔特长剑能够战斗,但身上没有披甲的就不算战兵。加拉太剑手只配给战兵当辅兵,一个战兵配备一个辅兵。
安卡拉和培希努城的二十七天的时间里,小卢西乌斯主要调整了加拉太军团士兵,也就是手持长剑的加拉太凯尔特正规军的武器。将他们的长剑变成了短剑,教给他们短剑对敌的策略。时间实在太短,也教不了别的。换装也不顺利,只有四千人,也就是一半加拉太战兵换成了短剑,其余仍然使用长剑。至于,身上无铠甲的轻步兵加拉太剑手,完全没有任何改变。
凯尔特长剑对罗马士兵根本就没有太大的威胁,或者说基本上没有威胁,这也是后来尤利乌斯·凯撒能够横扫高卢的原因之一。
在最开始的时候,当罗马还在使用希腊式的方阵,用长矛配圆盾结成大方阵的时候,凯尔特人勇猛突击,使用凯尔特长剑的大力挥砍是非常有威胁的。但是,当罗马人学会了使用结实的大盾配备短剑之后,擅长突击和宝剑挥砍的凯尔特人就不再是对手了。
现在,小卢西乌斯面对的不仅有勇猛的黑海海盗,他们的作战风格和凯尔特人非常相似,还要面对马尔库斯·马略的正规罗马军这就难办了。
武器的发展首先是材料的发展,最开始被用于制造武器的是青铜。青铜这东西太脆了,根本就没有办法造成大刀。其实,大力挥砍,最好还是用大刀,长剑是不利于挥砍的。
在青铜时代不论是西方人还是东方人都有足够的智力想象出大刀和弯刀的样子,但是仍然没有使用弧形的刀而是使用直直的长剑的主要原因正是因为青铜太脆了,大力挥砍会很容易折断,而戳刺却是很好的选择,能够充分发挥青铜器的优点,宝剑和直刀就非常流行。
现在是铁器时代,加拉太地区包括整个罗马地区还没有能力炼钢,甚至没有产生液态铁,小卢西乌斯在给自己打造铁马镫的时候就发现这一点了。
虽然铁可以做成大刀,但是铁还是太软了。在贝蕾妮斯宫政变当晚,东加拉太人使用宝剑挥砍仅仅十几分钟之后,宝剑就完全变形了,而刺击又没有办法洞穿罗马士兵的大盾。
罗马大盾不是简单的方片,正面是带有弧度的,宝剑刺在上面,除非能刺中中心一条线,否则就会滑到一边去,而如果在戳刺的时候用力过猛,宝剑又滑到了一边,整个人就会不由自主地接近罗马士兵,罗马士兵只要抬起手来,短剑从盾牌上方刺出就极有可能刺中加拉太剑手的颈部和后背,这也是布罗吉塔鲁斯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现在由于时间太短,小卢西乌斯又没有打造大刀的经验,就只能给加拉太战兵配备和罗马士兵一样的短剑。
至于骑兵,没有办法给他们配备弯刀,没有液态铁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现在加拉太人的工匠在淬火的时候不是给整个武器淬火,而仅仅是给锋刃淬火,导致一定程度的形变,想要打造弯刀,却打造出来一把“蛇形”刀,畸形武器,并不好用。所以,小卢西乌斯还是要工匠们为骑兵打造了长枪和马镫,再给这些人配备凯尔特长剑或者他们还使用自己稍长使用的武器。
大军的粮草囤积在培希努,由森玛里和巴斯卡克仁负责调配。由于了解到本都大军是从卡尔西顿过来,也就是走的当初小卢西乌斯和阿贝金纳进入安纳托利亚高原的那条路,小卢西乌斯立刻让大军启程,火速赶往当初仰望才能看到的那个山口。
两天之后,小卢西乌斯便命人在这个山口出修建了一个关口。说是关口,其实不过就是使用石头和木栅将山口封起来。下面使用石头堆砌,石头中间使用人造石进行黏合,大概修建有两米多高,再在石头围墙上面安装事先制作好的木栅栏。木栅栏非常紧凑结实,上面修有女墙,可以让士兵登城守卫。小卢西乌斯再在土木结构的围墙后面,建立起二十六座前后错落的高大箭楼,同样是下部使用石头做基座,上面用木头做塔楼。每座箭楼上面可以容纳大约二十八人。
关口正面小,主要原因是小卢西乌斯命人用石头将可行走的地方封起来了,关口内却有足够的空间容纳士兵和粮草。这很像是一个乌龟的龟壳,所以小卢西乌斯突发奇想,给这个关口命名为“龟甲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