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卢西乌斯显然听出了阿贝金纳语气中透露出来的不悦,但是也并没有多想,语气中透露着一丝惊喜,“行,那就一言为定!”
接下来的两天,小卢西乌斯搜肠刮肚,冥思苦想,一定要弄出一个可靠的马鞍和马镫来。
但是,小卢西乌斯又想到,马镫和马鞍也不是高科技,很容易被仿制,自己没有强大起来也没有班底和队伍,此时照搬照抄一个后世的成熟马镫和马鞍可能会在未来几年中改变战争形态。
所以,必须要巧妙的设计,既能让自己赢得阿贝金纳的信任让她愿意交换筑城秘诀又不能过多的暴露马鞍、马镫和马蹄铁这三件骑兵神器的秘密。
小卢西乌斯现在使用的马鞍是萨尔玛提亚马鞍,顾名思义,是黑海地区的游牧民族萨尔玛提亚人发明的马鞍。他们根据成型的木质基础设计的马鞍性能比较可靠。这个骨架的前后各有一个拱形结构,使用的是木条,连接的部位对应的是马脊柱的前后两侧。骑乘的时候前面的拱形可以用来抓握,后面的拱形可以使人后靠。
在这个基础上改良一下,加个坐垫如何?小卢西乌斯试了一试,发现这种马鞍虽然性能可靠却毫无安全性可言,人随时都可能被甩飞,用萨尔玛提亚马鞍骑马堪比玩命!
而且,这种马鞍是用木头制作的,弹性太小,就算加了个坐垫意义也不大,时间久了,人和马都得废。他的老腰现在还隐隐作痛呢。
加个坐垫其实就等于软马鞍。中国的战国时代就出现了软马鞍,是使用皮革缝制的。马鞍里面是空心的,用以填充兽毛。软马鞍的发明使骑马变得非常舒适。但是,当马急刹急停的时候人容易被甩飞,显然这也不行。
东汉末年中国人发明了低桥马鞍,前后都有凸起,叫做鞍桥。两个鞍桥能把人很好的卡在中间,还不影响马上作战。想来这个是可以的,即便是没有马镫,有了低桥马鞍也可以马上作战。《三国志》中有记载,关羽关云长策马刺颜良于万军之中,斩其首而还。显然没有马镫也能解放双手。
但是,小卢西乌斯又想到一个问题,都说双马镫是在东晋十六国的时候被广泛使用的,因为有考古证据,有金属双马镫被发掘出来。可没有双马镫的文物出土不等于一定没有双马镫。也许此前是用皮革,麻布或者用麻绳做马镫替代物也说不定。只是由于这些东西不利于保存所以没有被发掘也是有可能的啊。
可是,小卢西乌斯又想了一下,觉得应该还是没有双马镫的。刘备投靠荆州刘表的时候在一次宴会上痛哭,竟然是因为自己大腿内侧全是肥肉,以前是没有肥肉的全是肌肉。因为要骑马打仗,双腿加紧马匹,经常锻练所以没有肉膘。现在整天吃吃喝喝,无所事事,肥肉就长出来。如此看来,东汉末年确实是没有马镫的,不然他用大腿夹马干什么?
想来想去,小卢西乌斯也不知道应该怎么办才好。于是,干脆干了再说。思索不是全没用处,最重要的一点他想到了,那就是“卡”。不用马镫的话,就要用马鞍把人卡住,这很重要!
小卢西乌斯向阿贝金纳要来了两个马鞍匠,然后又要来了两个皮匠,弄了些材料就捣鼓开了。
折腾了整整一天,到了晚上的时候他终于弄出了一个让他满意的东西——四角马鞍。
四角马鞍,顾名思义有四个犄角,前面两个,后面两个。
整个马鞍不论是基本骨架还是四个犄角都是由牛皮缝制而成,内部填充羊毛。马鞍基本骨架呈现的弧度正好能够覆盖在马背上。
前面的两个犄角长四十厘米,成“反八字”且向后倾斜,正好能卡住骑手的大腿。
后面的两个犄角长三十厘米正好能够卡在骑手的后腰上,同时给予后腰一个支撑力。由于是用皮革缝制内充羊毛的,所以有一定的弹性不会伤及腰部。
前后的四个犄角,就如同东汉末年的低桥马鞍一样,用前后鞍桥把人卡在中间。无需马镫照样可以双手持武器作战。
为了马鞍的稳定性,小卢西乌斯设计了三个皮带用以把马鞍固定在马上。前面一个从马脖颈下绕过,中间一个从马前腿的腋下绕过,后面的一个皮带则勒在马臀上,在马尾巴下绕过。如此一来,再也不怕一下子拽掉马鞍出丑了。
小卢西乌斯上马后先试了试,感觉还是很不错的。重要的是不需要马镫也能保持骑马的稳定性,还能解放双手,使他一手持盾,一手持矛。
小卢西乌斯忍不住放声大笑,他骑着马在培希努城跑了两圈,马蹄声和大笑声引得培希努市民纷纷出来观看。
小卢西乌斯也不扭捏,径直骑马来到阿贝金纳住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