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建工程的推进带来了新的问题:县水泥厂产能不足,导致混凝土供应短缺。沈默诚在黑市听说此事,立刻与虎娃商议:\"用青砖换水泥,既能解决建材缺口,又能掩盖灵泉消耗。\"少年点头,连夜设计出\"以砖换水泥\"的方案,每五块青砖换取一吨水泥,价格比市场价低15%。
交易在县水泥厂的仓库里进行。虎娃在水泥袋底部植入微型\"固元符\",既能增强水泥强度,又能掩盖灵泉青砖的特殊属性。水泥厂厂长摸着青砖,疑惑道:\"沈厂长,你这砖怎么比钢铁还硬?\"沈默诚拍着他的肩膀:\"厂长,这是俺们的'革命硬砖',专门为基建准备的!\"
随着基建项目的深入,沈家与县水泥厂、木材厂形成了紧密的物资交换网络。虎娃在空间里建立了临时中转站,用灵泉雾气保鲜水泥和木材,确保建材质量。赵铁柱则利用副业组的统计权,将沈家的真实产能少报40%,为应对突发审查留下余地。
然而,树大招风。某天,县革委会突然要求砖窑接受\"质量突击检查\"。虎娃在检查前一小时启动\"移花接木阵\",将新砖窑的产能数据转移到旧窑记录中,同时在旧窑体表面制造磨损痕迹。检查组看着老旧的设备和\"真实\"的生产记录,最终给出\"基本合格\"的评价。
基建需求的激增也带来了人才缺口。沈默轩以\"带徒弟\"为名,从纺织组挑选了三名可靠的妇女,由虎娃亲自教授制砖技术。少年在教学中故意保留核心步骤,只传授表面工艺,同时在她们的工具上涂抹灵泉伪装剂,防止技术泄露。
某天深夜,虎娃在空间里调试自动制砖机时,突然发现灵泉水位再次回升,比扩建前高出两寸。他兴奋地跑去告诉沈默轩,后者看着水面的紫色花瓣,想起古籍中的\"德至泉涌\"——或许,沈家的善举正在被空间感知。
\"虎娃,\"沈默轩轻声说,\"等县城扩建完工,咱们在新建的粮仓底下埋些空心砖,里面装上灵泉草药。\"少年眼睛一亮,知道这是将公益融入基建的绝佳机会,既能帮助未来的受灾群众,又能维持灵泉的平衡。
基建工程的热潮中,沈家的砖窑成为县城建设的幕后支柱。虎娃在每块青砖上刻下微小的符文,沈默诚在谈判桌上巧妙周旋,赵铁柱在革委会内部暗地支持,而沈秀兰则用灵泉腌菜和布料维系着各方关系。
某个清晨,虎娃站在新砖窑顶上,看着县城主干道上行驶的解放牌卡车,车斗里装满了沈家的青砖。他知道,每一块砖都承载着沈家的秘密,每一次交易都是对空间信任的考验。但只要家人在,空间在,他们就能在这基建的热潮中,织就属于自己的生存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