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小学缺师(2 / 2)

三天后的教师例会上,王校长拍着沈明珠的算术教案:“同志们,”他指向“工分换算”章节,“沈老师用棉桃壳教算术,孩子们不但会算工分,还懂了‘集体所有制’,”他望向沈明珠,“县文教局的同志明天来视察,就看你的‘革命课堂’。”

沈明珠连夜在空间里准备教具,用灵泉浸泡过的棉线将麦穗纹绣在每个算术棒上,表面却用槐叶汁染成土黄色。沈秀兰帮她修改教案,在“农业生产中的数学”部分加入“空间作物的虚构产量”,比如“鹰嘴岩的野土豆亩产200斤”,与公社的统计数据一致。

“小妹,”沈默轩递过伪造的《县一中实习证明》,“我让老周从县城弄的公章,”他指向证明上的麦穗水印,“和你绣的算术棒纹路一样,县文教局的人看不出。”

沈明珠点头,摸着胸前的棉桃壳吊坠,那是用空间棉花做的,里面藏着极小的灵泉结晶:“哥,明天的课,我准备教孩子们唱《槐叶歌》,”她哼起自编的旋律,“‘槐叶香,工分长,集体粮食堆满仓’,铁柱队长说,这歌能上公社的广播。”

次日晌午,县文教局的吉普车停在小学门口,沈明珠的算术课正讲到“如何用算盘计算集体粮囤的分配”。她举起空间棉桃壳做成的算珠,每个算珠在阳光下泛着极浅的金斑,却被她说成“毛主席思想的光辉”。

“同学们,”她指向黑板上的麦穗图案,“每颗棉桃,都是社员们‘与天斗’的成果,”她忽然看向视察的领导,“就像第三生产队的沈默诚同志,用科学方法让松木出材率提高两成,这就是数学在革命生产中的应用!”

领导们纷纷点头,王校长趁机递上沈明珠的《教学成果报告》,末页贴着赵铁柱的评语:“沈明珠同志根正苗红,教学结合生产,是贫下中农的好教员。”

黄昏离校时,王校长塞给沈明珠本《毛泽东选集》,内页夹着正式的《代课老师聘书》:“丫头,县文教局批了,”他压低声音,“你二姐织的‘工农牌’土布,给局里的同志做了新窗帘,比供销社的挺括三倍。”

沈明珠摸着聘书上的公章,看见印泥里混着极细的金斑——那是灵泉水的天然印记,却被当作“油墨杂质”。她知道,这场自荐的成功,从来不是偶然:从灵泉腌菜到棉桃算珠,从伪造的成分证明到集体的口碑,沈家的每一步,都将秘密织进了时代的教育脉络。

“明珠姐,”李虎娃追上来,手里攥着个棉桃壳书签,“你说的‘山神爷的麦穗’,是不是真的会发光?”

沈明珠笑了,将书签别在虎娃的胸前:“傻孩子,”她指向远处的晒谷场,“那是毛主席思想的光芒,照在每颗麦穗上,”她忽然压低声音,“就像你娘喝的‘神泉茶’,都是集体的恩赐。”

夜幕降临,沈明珠蹲在空间的棉田边,看着金斑棉花在黑土上轻轻摇晃,叶片脉络自动排列成算术棒的麦穗纹。她知道,从明天起,自己将成为公社小学的正式代课老师,而这个身份,将成为沈家新的保护色——当孩子们在课堂上唱着《槐叶歌》,当家长们看见老师袖口的麦穗纹,秘密,便在这朗朗书声中,在集体教育的掩护下,悄然生长。

王校长的油灯在办公室亮起,照着沈明珠的教案,上面用红笔圈着“棉桃算珠”的教学法。他忽然发现,每个算珠的排列方式,竟与沈家鸡窝的编号一致,却在摇头轻笑中,将这个发现埋进了“群众智慧”的文件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