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中秋诗会余波起,各方云动赞才华(二)(2 / 2)

“当然,而且此人还是名不见经传的小书生张小强,年仅十四岁。”李昭得意地笑道,仿佛在为自己的见识而自豪。

“当真?”林皇后更加好奇了,她想要见识一下这位才华横溢的少年才子。在她心中,能够创作出如此传世佳作的人,必定非凡俗之辈。她决定要亲自见见这位张小强,看看他究竟是何方神圣。

秀林公主在一旁静静地聆听着,心中涌动着难以言喻的自豪。她知道,这些被母亲如此珍视的传世佳作,正是在她的陪伴与见证下诞生的。回想起昨夜在曲江池畔,月光如水,才子们挥毫泼墨,自己也在一旁轻轻地铺纸磨墨,那一刻的宁静与和谐仿佛定格在了心中。她微笑着看向母亲和兄长,从他们的眼神中,她仿佛看到了对才子张小强的由衷赞赏和钦佩。这一刻,她为自己能够参与其中而感到无比的荣幸与喜悦。

皇宫之外,古老的长安街在清晨的阳光下渐渐苏醒。昨夜的喧嚣已随着晨雾散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片宁静与祥和。深秋的阳光斜斜地洒在沉淀着时光的青砖上,为其镀上了一层金黄的神秘色彩,仿佛每一块砖都承载着千年的故事。

长安街上人来人往,繁忙而有序。商贩们开始了一天的劳作,吆喝声、讨价声此起彼伏,为这条古老的街道增添了几分生机。各大酒楼此刻也宾客络绎不绝,高朋满座。酒香、菜香、人声鼎沸,构成了一幅繁华而和谐的画卷。

在一处酒楼的大堂内,一群书生模样的年轻人正围坐一桌,享受着早餐。他们的脸上洋溢着青春的热情与朝气,不时发出高谈阔论的声音。原来,他们正在热议昨夜曲江池中秋诗会上那横空出世的几首传世佳作。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真乃千古绝唱!”一位身穿青色长衫的书生激动地挥舞着手中的筷子,眼中闪烁着钦佩的光芒,“‘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句诗意境深远,令人陶醉。诗人借明月之景,抒发了对人生的无限感慨。”

另一位书生接口道:“《破阵子》中的‘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豪气干云,让人热血沸腾。这诗句不仅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忠诚与担当,更展现了一种壮志凌云的英雄气概。”

还有一位书生补充道:“《阿房宫赋》更是惊为天人,以华丽的辞藻和深刻的思考,对往事进行了深入的反思。那句‘后人哀之而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更是振聋发聩,让人警醒。”

书生们高声朗诵着这些诗句,他们的声音抑扬顿挫,充满了激情与敬意。他们陶醉在这些诗句中,仿佛喝了琼浆玉露,飘飘欲仙。周围的食客也被他们的热情所感染,纷纷投来好奇与欣赏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