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朝廷局势(1 / 2)

汉末听雨 青竹小妖 1347 字 9小时前

周晨心平气静的抄着书,毛笔与繁体字着实让人抓狂。周晨一笔一划认真的书写,成果却不如人意。蔡琰在一旁看着,目瞪口呆,世间居然还有如此难看的字。刚蒙学的蒙童,也不过如此。蔡琰看得一阵揪心,很想抢过笔来替他写,或者破口大骂其蠢笨。但见其认真神色,又如吃黄连似的忍了,最后只好远远躲开,眼不见心不烦。卫仲道见此字,着实不敢恭维,心中倒是乐了。这小师弟,诗做得不错,身上还一股子书卷气,即便粗衣短褐也遮挡不住。原以为是个忘了自己身世的读书人。见其字,又完全打消了这个念头。

周晨写会便乏,到底病尚未好,身体又弱。而且伏案书写,周晨不适应。跪在案几前,脚没一会便麻了。只是回想蔡邕神色,又咬牙坚持。因为周晨知道,像蔡邕这种大儒,求学之事,眼里定不揉沙子。周晨若是不认真,定然会被赶出师门。每每写到额头见汗,手臂发酸,便停下来休息会,然后继续奋斗。赶在太阳落山之前,周晨终于完成三遍罚抄。别说这么劳累一番,出些汗,身体倒利爽许多。拿起书稿,便去寻蔡邕。

凉亭之中,蔡邕与卢植正在对弈,蔡琰两口子在旁观棋。当周晨到来时,棋局形势已然明了,蔡邕举棋不定,难以落子。最后喟然长叹,投子认负。

“子干棋力愈发高涨,我有些望尘莫及了。” 蔡邕感慨道。

“伯喈心不定,输棋难免。” 卢植回应道。

一时间,众人陷入沉默,一同望向冬日的黄昏,一种难以言喻的寂静弥漫开来。蔡邕心中有事,凝视着残阳,神色愈发凝重。

“听说陛下已下令,天下在押囚犯罪行未判定者,可用细绢赎罪?” 蔡邕问道。

“嗯,诏书上月末便已下发。” 卢植点头答道。

“此举定会激起民怨,朝堂诸公,何不力谏?” 蔡邕又问。

“伯喈久不在朝,不知朝中形势。自中平年来,四方动乱不安,朝廷剿贼消耗甚巨。而年年征战,朝廷税赋年年减少,早入不敷出。开源节流,迫在眉睫。然节流牵扯甚巨,各方利益,难以顾及,实难实行。而十常侍西园卖官,所得甚巨,却全入陛下私库。不得已太尉崔烈才出谏言,以罪囚缴纳赎金赎罪。” 卢植解释道。

“此无异于饮鸩止渴,况且崔烈身为太尉,怎会提此谏言?三公虽以太尉为首,但太尉理军事,司徒理民事,司空理监察刑法。即使谏言赎囚,也理应由司空丁宫谏言才对。崔烈此举,逾越规矩。” 蔡邕皱眉说道。

“朝堂之上,拉帮结派,党同伐异,早也不是一两日了。大将军何进,位在三公之上,天下兵权,皆在其手,而何进又仗着陛下宠信何皇后,愈加跋扈。上月,封赏何苗镇压荥阳贼暴动之功,其车骑将军之封赏,竟未与太尉府商议。故而吾猜想,因此崔太尉才会提赎囚之议。毕竟司空丁宫,向来为大将军马首是瞻。如此一举两得,即可筹措军费,亦可向大将军示威,毕竟他太尉府也不是摆设。” 卢植分析道。

“唉,如今天下大乱,朝堂诸公不思如何平定天下,却犹在为自己之权势地位而勾心斗角。如此朝堂,如何能安定天下。” 蔡邕叹息道。

“崔烈还好,只是权势欲甚,有些贪财,爱使些小手段。但大局面前,还分得清轻重。而大将军与十常侍之间的斗争,几乎是水火不容。陛下尚在,还能压得住。即使恶斗,也逃不出陛下制衡之道。可如今陛下身体愈渐沉珂,真不知万一有什么不忍言之事发生……” 卢植话未说完,但意思已然明了,只是出于对尊者的避讳。

蔡邕也陷入沉默,谈到朝局,两位长者皆心情沉重。对时局变化,不觉乐观。见两位神色凝重,周晨心中暗叹。即使这些心怀天下的士大夫,也仅仅关心朝局变化,却没一人考虑过黎民百姓,到底想什么,要什么。听说前两年,司州便有人相食的情况。百姓活不下去,都人吃人了,能不造反么?而那些刺史太守,却还忙着贪腐敛财,然后出钱买更大的官。简直就是官逼民反。天下要安定,最先便要安定百姓,这么简单的道理,朝堂诸公,却没一个看懂的。或许他们看得懂,不在乎罢了。但见他们忧心忡忡,周晨有意点拨,于是故意轻吟一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