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少年听雨(1 / 2)

汉末听雨 青竹小妖 1714 字 20小时前

在淅淅沥沥的小雨中,三月如期而至。这个乍暖还寒的时节,人们开始春耕,播种希望的种子。

对于大汉朝,今年可没有个好的开始。正月便有屠各胡攻杀西河郡守邢纪。二月又有黄巾余孽复起,攻太原。若不是太原王氏组织家丁奴仆并守军力战,太原怕也难保。风雨飘摇的进入三月,大汉朝的掘墓人已然上线。刘焉上表,改刺史为州牧,加强地方权威,并自荐为益州牧,替朝廷牧守益州。如此提议,朝廷竟也同意。没想到掘刘姓天下者,竟是自家刘姓子孙。或许刘焉想学他高祖刘邦,以蜀地为根基,扫平天下。可惜他空有刘邦之心,无刘邦之能,只能为他人做嫁衣。此诏一发,卢植蔡邕对坐哀叹。

“又是一道饮鸩止渴的诏令。此诏一发,黄巾余孽是可解决,往后州府怕是又会成为朝廷的新问题。”

“谁说不是呢?藩镇割据,尾大不掉是此诏必然的后遗症。”

“朝堂诸公如何会同意刘焉此议?”

卢植又轻叹一声。“这不也是被逼得没办法了么。继正月屠各胡攻杀西河郡守邢纪后,前几日又攻杀并州刺史张懿。朝廷震动,刘焉才上书此议。”

蔡邕也默然无语。一州刺史被攻杀,可不是小事。若被黄巾攻杀,倒还好说。他们占地守城,派大军围剿便是。被胡人攻杀,便不好处理。胡人抢完便跑,每次大军来援,胡人早跑了。大汉如今早不是武帝宣帝时期的大汉,没能力杀入草原与胡人决战。所以除了加强边境防备,似乎也没其他手段。如此形势,加强州牧权威,使其镇守一方,也说得过去。

良久无言,只看着亭外细雨如丝。忧愁如天上密布的乌云,压得人不好喘息。唯有杯中美酒,解人忧愁。人说华发因愁早,劝我消愁唯酒好。可惜借酒消愁愁更愁。

完成课业,周晨远远瞧着两位大佬愁眉苦脸,气压低沉。于是踮着脚,想偷偷溜走。不过偌大个人,想在两人眼皮子底下溜走,还是太困难。蔡邕瞧见他鬼鬼祟祟的样子,气不打一处来。“你鬼鬼祟祟做什么?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你是一点没学到。”

周晨缩着脖子,也不反驳,不想触他们眉头。不料蔡邕见他这样子,更气了。“把头抬起来,胸膛挺起来,看看你这样子,哪像个少年人。”

周晨无语,怕什么来什么,今日出门没看黄历,倒血霉了。周晨只好昂首挺胸,展现少年的锐利和意气。

蔡邕瞧着,这才点点头,又教训道:“少年人要有少年人的样子,畏首畏尾的,像什么样。”

周晨心中不忿,忍不住吐槽道:“少年人该是什么样子?”

见他不服,蔡邕瞥了一眼,蔑视的回答道:“少年应有鸿鹄志,当骑骏马踏平川。少年时,唤起一天明月,照我满怀冰雪。浩荡百川流。鲸饮未吞海,剑气已横秋。少年时,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蔡邕几句话,竟说得周晨热血沸腾,蔡邕回头瞥了他一眼,见他一脸崇拜,心气飙升,蔡邕继续道:“少年自当扶摇上,揽星衔月逐日光。你只管去劈浪,与众生争锋芒。举步是八万里宽广,眼望是千江拍白浪。少年人,你平生的这一趟啊,要让旁人想都不敢想。你觉得如此少年如何?”

他话语中的少年太过耀眼,听得周晨瞠目结舌,想也不敢想。

“你觉得你是这样的少年么?”

周晨蔫了,自然远远不如。

见他蔫头粑脑的模样,蔡邕也不再打击他,免得他自卑,失了少年意气。想着他平日机灵,鬼点子也多,便转换话题,将当下时政抛出,看他有无想法。也好让他从刚才绚丽的少年场景中挣脱。

“陛下诏设州牧,加强地方威权,无尘有何看法?”

听到此消息,周晨第一想法便是刘焉那老小子上线。他谋到益州牧的职位,便迅速赶往益州。然后派张鲁往汉中,断绝朝廷联系。自己在益州当起土皇帝,做了东汉末的第一个藩镇。如今蔡邕问自己对此诏看法,估摸着也看到此诏弊端,却没想到应对之法。

“弟子以为,此诏加强了各州牧刺史的权柄,有利于地方镇压叛乱。缺点便是容易造成藩镇割据,地方集团相互攻伐。百姓只知州牧,不知天子。”

这小子对于天下大势的眼光,依然犀利。见解比自己这个在官场混一辈子的老头也不差。

“可有解法?”

“有,不过说出来也办不到。”

“为何?”

“要解决藩镇割据,无非三个字,钱、粮、人。首先,朝廷要有钱,税收要足,如此方能养军养民。其次是粮,这就要看老天帮不帮忙。收成好,百姓安稳,朝廷便能多征粮。最后便是人,有钱有粮,便能多养军。练一支百战精兵在手,天下何人敢不臣?有此三样,便可收回权柄,裁撤藩镇,净平宇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