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的天空被战争的阴霾笼罩,地中海与波斯湾的海面在烈日下泛着粼粼波光,却掩盖不住空气中弥漫的紧张气息。
美国的三支航母战斗群已完成战略部署,严阵以待。一支以“罗斯福”号(cVN-71)为核心的舰队驻扎在地中海东部,塞浦路斯以南约200海里的公海上。
舰队的甲板上,F-14“雄猫”战机与F\/A-18“大黄蜂”战机整齐排列,机翼下挂载的“响尾蛇”与“麻雀”导弹在阳光下闪着寒光,地勤人员穿着彩色背心,在高温下忙碌地检查燃油与弹药,汗水浸湿了他们的制服。
两支以“尼米兹”号(cVN-68)和“林肯”号(cVN-72)为核心的舰队则部署在波斯湾外围的阿曼湾,距离霍尔木兹海峡约150海里。
舰队的护卫舰群——包括“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与“阿利·伯克”级驱逐舰——环绕航母,形成一道密不透风的防御网,舰载“宙斯盾”雷达系统24小时不间断扫描,捕捉任何可能的空中或海上威胁。
舰首犁开海浪,留下长长的白色尾迹,空气中弥漫着燃油与海盐的刺鼻气味。
与此同时,美国在联合国安理会提交了一份针对大伊斯兰联盟的“特别军事行动”申请,措辞强硬,宣称要“消除对地区稳定与全球安全的威胁”。
这份文件长达30页,详细列举了大伊斯兰联盟的“扩张主义行为”与“对美国盟友的威胁”,并附上模糊的卫星图像,声称其在沙特阿拉伯与伊朗的军事设施内藏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申请与其说是请求,不如说是对全球的宣战布告,表明美国已下定决心。
8月2日的安理会会议上,俄罗斯代表挥舞着文件,愤怒指责美国“制造战争借口”,中国代表则呼吁“通过对话解决争端”,法国与英国代表保持沉默,眼神复杂地投下弃权票。
最终,投票因常任理事国的分歧而搁置,但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在会后冷冷表示:“我们将采取一切必要行动,保护我们的利益。”
这份申请的副本迅速传遍全球,cNN与bbc的滚动新闻将其解读为“战争倒计时”。
在中东,美国的盟友以色列迅速进入高度戒备状态。特拉维夫的国防部地下指挥中心灯火通明,参谋人员在战术地图前忙碌,红色标记密密麻麻地覆盖着大伊斯兰联盟控制的黎巴嫩、叙利亚与巴勒斯坦地区。
以色列国防军(IdF)在加沙地带、约旦河西岸与戈兰高地大规模调动,梅卡瓦mk3主战坦克的履带碾过沙漠,扬起滚滚黄沙,引擎的轰鸣震得地面微微颤抖。F-16“隼”战机的轰鸣划破夜空,机腹下挂载的精确制导炸弹在月光下闪着幽光。
耶路撒冷老城外的检查站加强了警戒,装甲车与吉普车在狭窄的街道上巡逻,士兵们身着防弹衣,手握乌兹冲锋枪,目光警惕地扫视着每一个路人。
戈兰高地的前哨站内,迫击炮与反坦克导弹被推上前线,了望塔上的狙击手透过热成像仪,紧盯着叙利亚方向的动静。
空气中弥漫着火药与紧张的气息,耶路撒冷的清晨不再有鸽子的咕咕声,只有军靴踩地的沉重节奏。
全球的目光被中东的紧张局势牢牢吸引,媒体的头条被“即将来袭的战争”占据。
《华盛顿邮报》刊登社论,宣称“大伊斯兰联盟的命运将重蹈1991年伊拉克的覆辙”,《泰晤士报》则分析美军航母战斗群的火力,断言“哈里发的军队将在一个月内崩溃”。
分析家们在电视上滔滔不绝,指出美国拥有全球最强大的经济、最先进的军事科技与最完善的制度,而大伊斯兰联盟的军队——尽管控制了沙特阿拉伯、伊朗、伊拉克、也门、科威特、卡塔尔、巴林、阿联酋、巴勒斯坦、黎巴嫩与叙利亚的广袤疆域——却是一支由不同派系拼凑的乌合之众,装备老旧,训练不足。
cNN的军事评论员甚至嘲讽道:“哈里发的理想,不过是沙漠中的一场狂热闹剧,注定被美军的精确打击碾碎。”
民调显示,72%的美国民众支持对大伊斯兰联盟采取军事行动,认为这是“对自由世界的保卫”。
然而,在大伊斯兰联盟的首都——圣城麦加,气氛却截然不同。8月3日的清晨,麦加的天空湛蓝如洗,阳光洒在禁寺的白色大理石地面上,反射出耀眼的光芒。
禁寺的宣礼塔高耸入云,晨祷的呼声在五点半准时响起,回荡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召唤信徒们前往朝觐。
数万名身着白色朝觐长袍的穆斯林从四面八方涌向禁寺中央广场,围绕着天房克尔白,步伐缓慢而虔诚,低声念诵着《古兰经》的经文。
空气中弥漫着檀香、汗水与沙漠尘土的混合气味,信徒们的白袍在阳光下翻涌,像是无边的白色海洋。广场四周的椰枣树在微风中摇曳,树影投射在石板地上,带来一丝凉意。
大伊斯兰联盟的哈里发,从禁寺旁的一间寂静冥想室中走出。他的身影高大而神秘,身披黑色丝质长袍,袍摆拖曳在石板地上,边缘绣着金色的阿拉伯文经文,繁复的花纹在阳光下闪着微光。
黑色的头巾裹住他的头颅,只露出一张苍白而瘦削的脸庞,紫色的眼眸仿佛带着令人沉浸的魅力,嘴角挂着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
他的步伐缓慢而稳健,靴子踩在石板上发出轻微的“嗒嗒”声,双手笼在袖中,十指交握。
六名护卫跟随在他身后,穿着简朴的白色长袍,腰间暗藏着弯刀与手枪,枪柄被磨得光滑,散发着淡淡的金属气息。
护卫们的眼神锐利,步伐轻盈,像是训练有素的猎豹,警惕地扫视着周围的人群。
他们的数量看似稀少,形同虚设,但每一个动作都透着精准与默契,显然不是普通的卫兵。
但哈里发的安全似乎并不完全依赖这些护卫,这让他们的存在更像是一种象征,而非实际的防御。
哈里发沿着禁寺外的石板路走向中央广场,道路两旁挤满了朝觐的信徒。身着白袍的穆斯林看见他,纷纷停下脚步,以伊斯兰教的传统礼节——右手抚胸,低头致敬,低声念诵“愿真主赐福哈里发”。
一位年老的朝觐者,胡须花白,穿着破旧的长袍,看到哈里发的面容,眼中涌出泪水,颤抖着跪地叩首,额头贴在石板上,嘴里低声祈祷:“真主派您来拯救我们!”
年轻的女信徒裹着黑色面纱,只露出一双闪着狂热光芒的眼睛,低声念诵经文,双手紧握着念珠。
几个来自也门的朝觐者高举双手,喊道:“哈里发,我们的希望!”
人群的热情如潮水般涌来,空气中弥漫着虔诚与狂热的混合情绪。
哈里发的目光扫过人群,微微点头回应这些虔诚的信徒,这让那些信徒们愈发的狂热。
他的黑色长袍在阳光下显得格外醒目,与周围的白袍形成鲜明对比,仿佛一道暗影行走在光明之中。
他的每一步都带着一种奇异的节奏,像是能牵动周围的气场,让信徒们不自觉地屏住呼吸。
石板路两旁的椰枣摊贩暂停了叫卖,商铺的遮阳棚下,老人与孩子驻足凝望,空气中只剩信徒们的低语与哈里发的脚步声。
在人群的边缘,三名美国中央情报局的行动人员混杂其中,伪装成朝觐的穆斯林。
他们身披宽大的白色长袍,头巾遮住大半张脸,汗水浸湿了长袍的内衬,让布料贴在皮肤上,带来一丝不适。
长袍下,他们的腰间藏着h&K mp5微型冲锋枪,枪身紧贴身体,陶瓷制的匕首绑在大腿内侧,战术耳机藏在头巾深处,低声传递着指令。
领头的行动人员代号“猎鹰”,三十五岁,身材精瘦,眼神锐利如刀,额头渗出细密的汗珠,低声对耳机道:“目标出现,距离五十米,朝广场移动,准备靠近。”
他的声音冷静而低沉。
另两名队员——代号“秃鹫”与“影子”——紧随其后,步伐小心翼翼,尽量融入人群。
他们的任务明确:在麦加的朝觐人群中,近距离击毙哈里发,彻底瓦解大伊斯兰联盟的领导核心。
麦加的宗教敏感性与地形限制——附近房屋不得高于禁寺,周围低矮的建筑无法提供狙击点——迫使他们放弃远程刺杀,选择高风险的近身行动。
猎鹰的耳机中传来指挥中心的指令:“确认目标身份,优先击毙,不用在意平民伤亡。”
他低声回应:“收到,进入二十米范围后行动。”
三人挤过拥挤的人群,汗水顺着他们的脸颊滑落,长袍下的mp5枪柄硌着肋骨,带来隐隐的疼痛。
禁寺广场上人声鼎沸,信徒们的低语与脚步声掩盖了他们的行动,空气中弥漫着檀香与汗水的味道。
猎鹰的目光锁定哈里发,计算着最佳的射击角度,低声对队友道:“三十米,准备动手,注意护卫位置。”
他的手指滑向长袍下的枪柄,心跳加速,喉咙干涩。人群的推搡让他们不时撞到旁边的朝觐者,引来几声不满的低语,但他们低头致歉,迅速调整位置。
当他们靠近到二十米时,哈里发突然停下脚步,转过身,直直看向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