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巴拉山事件宛如一声惊雷,震动了整个伊斯兰世界,点燃了穆民对以色列的滔天怒火。
即使是那些世俗派掌权的国家,也无法在汹涌的民意面前保持沉默。
土耳其总理在安卡拉召开紧急新闻发布会,面色凝重地宣布:“以色列对卡尔巴拉山的袭击是对伊斯兰信仰的公然挑衅,我们将向联合国提交决议草案,谴责这一暴行,并要求对其采取经济制裁。”
当晚,土耳其驻联合国大使在纽约安理会会议上慷慨陈词,手持卡尔巴拉山爆炸现场的照片,愤怒地质问:“这难道不是对和平的践踏?”
与此同时,伊斯坦布尔的街头爆发大规模抗议,数万民众挥舞绿色旗帜,高喊“以色列下地狱!”
甚至连世俗派的支持者也加入其中,罕见地与宗教团体站在同一阵线。
埃及的反应同样激烈。尽管总统对哈里发的崛起心存戒备,但国内宗教团体与民众的压力迫使他不得不采取行动。
开罗的爱资哈尔清真寺内,数千名学生与学者聚集,焚烧以色列国旗,高呼“哈里发是真主的使者!”
总统随后在总统府发表电视讲话,语气沉重:“以色列的鲁莽行为是对中东和平的威胁,我们在联合国谴责这一袭击,并呼吁国际社会正视其后果。”
次日,埃及向联合国提交了一份措辞严厉的声明,要求调查以色列的“战争罪行”。
与此同时,埃及军方悄然向西奈半岛增派两个装甲旅,数十辆t-62坦克与数百名士兵在以色列边境集结,摆出一副备战姿态。
约旦的反应更为直接。国王在安曼召见军方高层,下令向约以边境的扎尔卡地区增派一个机械化步兵师,包括50辆m60坦克与2000名士兵。
约旦外交大臣随后在联合国发表声明:“以色列的袭击是对穆民尊严的侮辱,我们保留一切自卫权利。”
叙利亚则毫不掩饰敌意,总统阿萨德亲自签署命令,向戈兰高地增派三个旅,总计约150辆t-72坦克与5000名士兵,炮兵阵地也开始部署,炮口直指以色列控制区。
叙利亚驻联合国大使在安理会上咆哮:“这是对伊斯兰世界的宣战,我们将以行动回应!”
世界其他国家的态度同样引人注目。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在华盛顿的记者会上谨慎表态:“我们对卡尔巴拉山事件深感遗憾,呼吁各方保持克制,避免局势升级。”
然而,这份声明并未平息舆论,反而在美国国内引发争议,许多穆民社区走上街头抗议,指责华盛顿“包庇以色列”。
俄罗斯的态度则强硬得多。外交部长在莫斯科公开表示:“以色列的挑衅是对伊斯兰世界的侮辱,也是对地区稳定的破坏,俄罗斯支持联合国采取措施。”
与此同时,俄军方开始在中亚边境加强巡逻,显然对哈里发影响力的扩散保持高度警惕。
欧洲国家的反应相对温和但也不乏批评。法国外交部长在巴黎表示:“以色列的军事行动令人不安,我们呼吁双方克制,并通过对话解决问题。”
德国总理则通过发言人称:“这种单边行动无助于和平,德国支持联合国调查此事。”
联合国安理会紧急会议上,谴责声浪此起彼伏,伊斯兰国家的代表轮番发言,提交了多份决议草案,要求对以色列实施制裁,尽管这些提案因美国的否决权而前景不明。
事件平息后,哈里发返回圣城麦加。他的身影出现在禁寺中央的高台上,身披那件朴素的黑袍,手持木杖,身后是数万名信徒组成的白色海洋。
夕阳西沉,金色的余晖洒在天房的黑布上,映衬着他高大的身影。
他举起双手,目光扫过人群,声音低沉而充满力量:“以色列的铁翼试图摧毁我们的信仰,但真主庇护着我们。
我宣布,将在这片土地上建立一个真正属于穆斯林的国家,以《古兰经》为法,以正义为基,守护每一个信徒的尊严。我号召所有伊斯兰国家加入我们,共同对抗外敌,重塑伊斯兰的荣光!”
他的宣言通过扩音器传遍广场,又经由沙特国家电视台的卫星信号传至全球。消息发布不到一小时,附近的伊斯兰国家纷纷做出回应。
伊朗的反应最为迅速,最高领袖在德黑兰的清真寺发表演讲:“哈里发是真主的选民,他的号召是伊斯兰复兴的号角。
伊朗将全力支持这一神圣事业,提供军事、经济与道义上的援助。”
当晚,伊朗革命卫队宣布向沙特派遣500名军事顾问,并承诺提供价值5亿美元的物资援助,包括粮食、药品与建筑材料,以支持新国家的建设。
巴基斯坦的反应略显分裂。宗教团体在卡拉奇与拉合尔举行集会,高举哈里发的画像,高喊“加入哈里发!”
但政府态度谨慎,总理仅表示:“我们尊重哈里发的理想,将密切关注其发展。”
约旦国王则通过外交渠道回应:“约旦愿与哈里发对话,探讨合作可能,但需确保地区稳定。”
叙利亚总统阿萨德同样保持审慎,称:“我们支持穆民的团结,但需更多时间评估。”
土耳其与埃及的世俗政权则选择沉默。安卡拉的官员私下透露:“哈里发的崛起令人担忧,我们不愿轻易卷入。”
开罗的军方高层则在闭门会议中警告:“若支持哈里发,埃及的世俗根基可能动摇。”
哈里发的宣言如同一颗种子,落在伊斯兰世界的土壤中,有的生根发芽,有的却遭遇坚冰。
麦加的禁寺内,信徒们跪地祈祷,声音响彻云霄:“真主至大!”
而远方的地平线上,中东的局势正因这一声号召而悄然转向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