鞭炮声中、迎来了1979年。
第一个令全世界震惊的消息:从1月1日开始,中美两国互相承认并建立外交关系、互派大使;邓小平副主席即将赴美国访问。
二班饶立夏抱怨道:现在我们的消息太闭塞了,想看一些时事动向的资料也找不到,只能从广播里面听到一星半点儿的新闻消息。
很多同学对自然科学、科学技术方面的知识更加感兴趣了,有人戏谑“要少谈点主义、多研究一些问题”。
人人都意识到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正式开始。
一班的校启荣同学,他的表哥在北京大学读政治系,是一位颇有政治抱负还很有点文学才能的热血青年。
表兄弟之间,频繁的通信中必定涉及国家政治和北京的局势。
一班的男同学当中、唯有这位校启荣同学还在关心政治、对时事新闻的走向很有一些自己的见解。
校启荣很乐观的复述一个观点“中美建交、开启了一代人的和平”
报纸上,发表了陶铸的女儿陶斯亮的文章《一封终于发出的信》,全国千万人热泪盈眶都在传看。
……
很快,中央文件,报纸杂志广播都在宣传、对历史人物要历史的辩证的看待。
舆论导向就是:要高举毛泽东思想的伟大旗帜,要把国民经济搞上去、要实现四个现代化。
刘心武的小说《爱情的位置》发表了。
立即在国内引起了轰动,人人都在谈论这部小说、连路上的行人都会随时随地驻足聆听广播里传来的小说连载片段。
爱情、不再是腐朽的资产阶级思想、不再是资产阶级的情调、不再是口诛笔伐的禁忌、终于可以摆在明面上进行讨论了。
各个文艺刊物上、每期都有新的爱情小说发表。
千篇一律都是描写专心干事业的男女主角、为了四个现代化、为了自己的事业和理想的书呆子、当他们遇上了另外的一半时、才能花好月圆终成眷属。
这些主角都是那种专心事业不懂生活、钻研业务就一定缺乏情感。
那个年代的许多人真的就是如此。
忆江南看到这些描写爱情的小说,感觉自己也属于这类、被环境条件偏见压迫成为畸形的爱情。
尽管她的内心不甘屈服、千回百转悱恻缠绵,可是外表确实一定要做到若无其事冷若冰霜;两人相遇时,周围总是有人、只能低头垂目视而不见、插肩而过。
这一次,学校解剖教研组要做一个18岁的女性死者的病理解剖,当忆江南闻讯赶到进行解剖的螺旋教室时,教室里已经是人山人海,连靠近天花板顶层的台阶上都站满了在校的三届学生。
还有许多姗姗来迟的学生,实在没有办法挤进去了,只能在外围转来转去好一会,无可奈何只得悻悻离去。
这个忆江南鬼灵精怪,不知道怎么回事,就能从人堆的缝隙中钻来钻去,居然就被她站到了解剖台女尸的头部位置上、那是一个最佳观察点。
那些个站在最高旋转台阶围观的同学,都佩服地对她伸出了大拇指、用手势和口型表示佩服:“你真厉害、那里、是最前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