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候,忆江南能够回厂卫生所上班,肯定受到大家的一致欢迎。
中午,忆江南回到女职工宿舍,就在卫生所的楼上;她特别喜欢与原来的车间工人们一块吃饭、边吃边聊。
一块进厂的工友们,绝大部分都已经结婚生子,许多两地分居的师傅们,带着孩子挺着大肚子,都还在原来的女职工宿舍里住着。
郜玉萍的儿子已经九个月了,特别灵活好动,一双灰色的大眼睛就像是老虎的眼睛;他骑在一岁多的孩子身上。抓得小哥哥爬也爬不起来。
卢薇华已经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了,她的爱人在北方空军当兵,还不够军龄15年、未达到营职级别的条件,暂时还不能随军;像她这种情况的女职工还有3个,都是住在原来的单身宿舍里。
尤小荷与忆江南一样,还没有结婚,她还没遇上能看对眼的合适对象,都属于大龄未婚女青年;不过她的父亲是高级知识分子,她自学英语已有成效,被调往工厂子弟学校担任英语老师;虽然她自己就是一个初中毕业生,可是她现在却可以胜任子弟学校初中班的英语教学任务了,还真是令人刮目相看。
夫妻二人都在同一个工厂上班的被称为“双职工”、工厂对于双职工正在考虑盖婚房,她们在工作了10年以后,就可以有自己真正的“家”了。
从省城来的160多名学员中、大部分人都调回了省城。
有人是利用结婚可以照顾夫妻关系、比如陈子英、艾江南;有人是顶替父母亲的岗位、比如号称“黑牡丹”的全美秀;有人是通过关系“开后门”回到省城、比如常将军、李文丽被称为“白牡丹”;有人结婚对象是部队干部、符合随军条件的可以调走、比如裘玉兰。
还有的是一种“对调”。
就是在马路的电线杆子上找到手写的对调人全部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学历、工作单位工龄工种技术等级、婚姻状况家庭成员概况个人爱好特长、希望调动的城市单位工作岗位……越详细越好,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
有人看到这种信息,感到满意,就会千方百计联系上你,然后再提供他本人同等信息;双方都满意了,再分别向各自单位的劳动工资科汇报。
如果双方单位都有意向,就可以发商调函件;单位如果满意了,工人就可以向市劳动局、干部就可以向市人事局申请调动指标;才可以进入调档案的阶段,经过市一级政府劳动人事局研究同意,才会下达调令,这样就算对调成功了。
这个工厂,最成功的案例就是、有一位本地籍贯的胡智育师傅居然找到了一位上海工作的人想回故乡,最后竟然对调成功。
他是一位浓眉大眼高鼻阔口、头脑灵活心灵手巧的工人,外号叫“米国佬”;作为供销科的营销人员常驻上海,被上海对口工厂的一位姑娘看中,然后爱情成功了、终于战胜了距离。
这个案例,一时传为佳话引起了轰动。
有多少当年支援内地、支援老革命根据地的上海籍贯人,羡慕的眼睛都红透、要滴出血来了:“这么好的事情,怎么就没有让我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