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学习的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一个根本问题,就是“红与专”的关系;其中必须处理好内因与外因即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理想与现实的三个关系。
她例举了自己9年来亲身的实践、困难、摸索、努力、曲折、体会,总结了自己在处理“红与专”关系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表明了矢志不移向既定目标迈进的决心……她给自己制定了一个目标,大学全部功课考试成绩的平均分数要达到90分。”
这个标准,实在有点高,要知道她是67届的初中学生,文化大革命以前只是学了1年半的初中基础文化啊。
忆江南的发言,在同学中间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说到了许多人的心里,大家进行了一番很热烈的讨论。
争议的焦点在于:向目标迈进,有无实现之可能?学校的条件非常有限、个人应该怎么做?不甘落伍、怎么样能够不被淘汰?
经过一番争论,大家在思想上产生共鸣:首先要敢想敢干,同学之间互相鼓励互相帮助、战胜困难共同前进。
平日里沉默寡言的张义民同学,他的祖父是老红军、他入大学时才19岁,属于基本没有被耽误的高中毕业生,他是一个喜欢动脑子非常善于学习的小男生。
他对考研究生很有想法,但是又担心受条件限制害怕考不成功;这次三大讲受到启发。他也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认识到了“内因是关键,外因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重要作用,内因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认准了目标就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努力,方能达到预想的目标”
对目标的确认是思想上的共鸣,是同学们这次“三大讲”的一个收获……
忆江南在校园里,收获了一波钦佩和崇拜的目光……在这种众目睽睽的注视之下,她很窘迫的红了脸……
曾书记他才30岁出头,真年轻,他向学校提出了申请,要求报考研究生、正在等待学校的批准。
听说全校的教职员工中一共有10个人报名考研,其中还有教生理课的沈老师,他的讲课非常受到学生们的欢迎,深入浅出风趣幽默;他的年龄可不算小了、看上去有40多岁的样子、而且学历还只是一个中专生。
他是按照“享受同等学历”这条政策可以报名参加考试的,今年可能就是他最后的机会了。
沈玉其不知道从什么途径得知了他的组织问题有希望解决,并没有被运动会受到批评的事情受到影响,他非常高兴。
他是个戏迷,20多岁的年轻人,就像一个上了年纪的老头一样、不管是京戏、地方戏、还是歌舞剧、只要上新戏,他是一场不落。
他的这种爱好,也影响到同住在一个宿舍的室友;经常是周六晚上,几个人相邀在戏园子或者剧场外面等退票;反正这帮男同学也想得开,退到票了就看戏,退不着票的人就自己回教室去上晚自习。
这次,他特地买了3张戏票邀请两位班长去看戏、只是因为星期六的戏票没有买到;只好买了星期天晚上的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