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光齐站在一旁,看着这混乱的场景,无奈地摇了摇头,眼中满是疲惫与无奈。
他转身走进自己的屋子,轻轻地关上了门。
此时,屋内的刘光齐脸上的表情痛苦极了。
他眉头紧锁,嘴角微微颤抖,眼神中透露出深深的绝望。
他想到自己的父亲,一个没有多少心机,却一门心思削尖了脑袋想要当官的人。
当初,自己苦口婆心,仔仔细细地给父亲分析当前的形势,把利弊都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可父亲呢,一转眼就被易中海那几句花言巧语给忽悠得晕头转向,完全失去了自己的判断。
不仅如此,刘海中的脾气暴躁得像一头随时会发狂的野兽。
稍有不顺心,就对孩子大打出手,而且每次都下手极重,把所有的怨气都发泄在孩子身上。
刘光齐夹在父亲和两个弟弟之间,左右为难,心里别提多难受、多委屈了。
他明明是为了这个家好,可父亲的偏袒,让刘光天和刘光福对他充满了仇视。
他也曾多次劝说父亲,希望他能改变教育方式,可每次都是徒劳无功,父亲依旧我行我素。
看着如今这个鸡飞狗跳、毫无安宁的家,刘光齐的心中渐渐萌生了一种强烈的想法 —— 逃离这里。
而在四合院的其他地方,日子似乎又回归了平淡。
大家的生活按部就班,都是些诸如柴米油盐、家长里短的日常小事,四合院看起来倒有了几分正常院子该有的模样。
徐庶依旧保持着自己的节奏,每天不是穿梭在轧钢厂的车间里,为工作忙碌奔波。
就是前往黑市,处理合作相关的事务。
闲暇时,他会一头扎进图书馆。
偶尔,他也会回到徐家村,关心村里的发展情况。
他的生活充实而忙碌,在自己的轨道上稳步前行 。
时光悄然流转,不知不觉间,1959年的8月份已然来临。
粮食问题愈发严峻,如同一片沉甸甸的乌云,沉甸甸地压在每个人的心头。
轧钢厂作为重型工厂,工人们每日从事着繁重的体力劳动,对粮食的需求量极大。
然而此刻,计划内分配的粮食,却远远无法满足工人们的正常需求。
饥饿的阴影,开始在工厂的每一个角落蔓延。
为了缓解粮食短缺的困境,厂内所有领导绞尽脑汁,想尽了各种各样的办法。
他们四处奔走,联络各方关系,试图搞到更多的粮食。
可面对这场席卷全国的天灾,他们的努力收效甚微,几乎如同杯水车薪。
毕竟,整个国家都深陷粮食短缺的泥沼。
比轧钢厂更为重要的工厂、部门数不胜数。
大家都在为粮食发愁,资源紧张到了极点,谁又能顾得上轧钢厂呢。
实际上,从1959年春天起,敏锐的人们便已察觉到粮食出了问题。
那时,国家为应对粮食危机,采取了一系列紧急措施。
先是将每个城市人口的口粮定量削减至最低限度,大力倡导粮食定量低标准,鼓励民众以瓜菜代替主食。
此外,从1959年1月起,四九城率先对猪肉实行凭票供应制度。
到了6月,更是无奈之下,对居民停止供应猪肉,直至年底。
与此同时,其他各类副食品也陆续实施凭票限量供应等措施。
一时间,整个城市的生活节奏都因这些政策而发生了改变。
人们的餐桌上,食物愈发匮乏。
徐庶身处这样的环境中,深知局势的敏感与复杂。
为了不让自己显得过于突出,避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他不再像以往那样,每个月都超额完成采购任务。
如今,他只力求将将完成采购指标,偶尔超出一点点。
即便他已刻意低调行事,可他的表现还是引起了李怀德的注意。
毕竟在这个艰难时期,采购科里的大部分人四处碰壁,根本采购不到任何东西,而徐庶却依旧能够完成任务。
虽说不像之前那般成绩斐然,但在众人皆无法完成任务的大背景下,他的成果显得格外突出。
这不,徐庶刚踏入采购科办公室不久,李怀德的秘书便匆匆赶来。
“徐庶同志,李厂长让您过去一趟。”
徐庶知道,李怀德作为分管后勤的厂长,粮食问题自然由他负责。
在这粮食危机愈发严重的时刻,李怀德肩上的压力无疑是最大的。
徐庶整理了一下自己的着装,就跟随秘书前往李怀德的办公室。
一路上,他脑海中迅速思索着可能会被问到的问题,以及自己该如何应对。
不一会儿,他们便来到了李怀德办公室门前。
秘书轻轻敲了敲门,得到应允后,推开门,示意徐庶进去。
徐庶走进办公室,李怀德坐在办公桌前,眉头紧锁,正低头看着一份文件。
听到脚步声,他抬起头,目光落在徐庶身上 。
看到徐庶走进办公室,微微抬手示意他坐下。
随后又低下头,继续处理面前那份文件。
办公室里安静极了,只有笔尖在纸上摩挲的沙沙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