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我贾张氏出来了(1 / 2)

没过多长时间,阎埠贵手里拎着清理好的鱼身子,脚步匆匆地赶到了徐庶家中。

两人坐在屋内,就着家常琐事又闲聊了一阵,屋内时不时传出几句笑声。

末了,阎埠贵心满意足地起身告辞,慢悠悠地踏上回家的路。

这一趟,他收获颇丰,这鱼头和内脏足够他家改善好几天伙食,吃上几顿荤腥了。

阎埠贵心里那叫一个乐呵,脸上的笑意怎么都藏不住。

他心里门儿清,徐庶对他态度转变的缘由。

不过他这人向来信奉 “吃不穷,穿不穷,算计不到要受穷” 的道理。

如今有便宜能占,他自是求之不得。

至于徐庶日后要是想让他帮忙干活,那得看给的好处够不够分量,他可不会平白无故出力。

另一边,徐庶心里也有自己的盘算。

他可不傻,不会天真地以为这点东西就能彻底拉拢住人。

他的目标很明确,借这些往来,改善与周围人的关系。

而后凭借自己的空间,站稳脚步,然后在轧钢厂里步步高升。

只要自己在轧钢厂的地位超过易中海,下次再碰上类似之前的糟心事,那些人就得好好掂量掂量,得罪他徐庶的后果,他们是否担待得起。

为此,徐庶这段时间一到晚上,就频繁往黑市跑。

在黑市上,他主要寻觅各类种子和牲畜幼崽。

毕竟从徐家村能获取的资源有限,要想有更大发展,还得从外面想办法。

而黑市,无疑是眼下最佳的选择。

平日里,他交给轧钢厂的物资,要么是自己在轧钢厂附近河里钓的鱼,要么是回徐家村时打的猎。

再不然就是空间里产出的粮食、蔬菜和水果。

这些几乎都是无本买卖,每一笔交易,都能让徐庶实实在在地赚到利润。

如今,他也算积攒了些家底,在黑市里消费起来,底气也足了不少。

不过,徐庶往黑市跑,还有个更重要的目的 —— 他想去碰碰运气,看看能不能淘到玉石或者古董。

说来也巧,徐庶头一回踏入黑市,就瞧见一个神色慌张的男人在售卖古董。

徐庶见状,满心好奇,这可是他头一回亲眼见到售卖古董的场景。

便快步上前,蹲下身子细细查看。

他想着,要是价格合适,就把心仪的物件拿下。

毕竟 “盛世古董,乱世黄金” 这句话,他一直记在心里。

虽说当下还算不上乱世,可社会局势依旧不太稳定,古董价格还没涨起来。

此时入手,倒也算个好时机。

徐庶伸手拿起一个罐子,刚一打量,那男人就忙不迭在一旁吹嘘,信誓旦旦地说这罐子是商周时期的稀罕物。

可徐庶只瞧了一眼,就忍不住在心里撇嘴,这罐子明摆着是上周才做出来的赝品。

他又耐着性子查看了边上其他物件,果不其然,全是假货。

这一下,徐庶突然愣住了。

他心里清楚,不管前世还是今生,自己从未涉足过古董鉴别领域。

可刚刚那一瞬间,他却能精准判断物件真假,那种自信和笃定,仿佛是与生俱来的能力。

徐庶猛地一拍脑门,突然想到自己每日都喝的灵泉。

想必就是这灵泉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自己,赋予了自己这般神奇的鉴别能力。

除此之外,他实在想不出还有别的原因能解释这一切。

拥有了这神奇的古董鉴别能力,徐庶满心欢喜,恰似久旱逢甘霖。

往后再涉足古董玉石交易,他便有了底气,再也不用担心被赝品坑骗。

要知道,寻常人仅凭自身本事涉足古董收藏,遭遇赝品的概率高达八成以上。

倘若徐庶没有这般 “火眼金睛”,却妄图通过收购玉石来助力空间升级,那付出的代价怕是难以估量。

如今,这层顾虑彻底烟消云散,徐庶只需攒够钱财,寻得稳定的货源渠道,便能稳步推进空间的升级与拓展。

在过去的两周里,徐庶马不停蹄地奔赴黑市三次。

每一次前往,都收获颇丰。

他先是带回了两头猪仔,三只羊羔子,还有一头黄牛幼崽。

除了这些牲畜幼崽,徐庶还搜罗到各式各样的种子。

有葡萄种子,西瓜种子,槟子、沙果种子,还有枣子种子。

蔬菜种子也没落下,黄瓜种子、茄子种子、豆角种子等应有尽有。

再加上之前留存的种子,徐庶已然将空间内所有能开垦种植的空地都利用起来。

今日恰逢周五,按惯例,徐庶本该回徐家村收购物资。

可上周他回去时,徐家村正热火朝天地兴办养殖场,全村男女老少齐上阵,干劲十足。

家家户户都忙着养殖场的事务,根本抽不出人手陪徐庶进山打猎。

徐庶深明 “竭泽而渔” 不可取的道理,便与徐峰等人商定,两周后再行返回。

毕竟一来一回路途遥远,着实耗费时间。

夜幕降临,忙碌了许久的徐庶决定给自己做一道水煮鱼,犒劳这段时间的奔波与辛劳。

然而,有了上次的经历,院子里的人即便被这诱人的香味勾得直咽口水,也没人敢上门闹事。

就连平日里在院子里颇具威望的聋老太太,此时也只能窝在家里。

一边嚼着干巴巴的窝窝头,一边闻着那丝丝缕缕飘进来的香味,心里别提多不痛快了。

恰好这时,一大妈前来收取碗筷,聋老太太顿时气不打一处来,扯着嗓子嚷道。

“翠兰,我明天想要吃肉,就要傻柱做的肉!”

一大妈哪敢违抗,忙不迭点头应承。

“行嘞,我明天就去买肉,晚上让傻柱给您做。”

与此同时,傻柱和何雨水在自家屋内,正就着带回来的饭盒用餐。

两人的目光时不时望向窗外,谈论着徐庶做的这道水煮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