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仿若一泓静谧的清泉,潺潺流淌,悄然无声却又坚定地推动着岁月的车轮滚滚向前。转瞬之间,三个月的时光已在忙碌与拼搏中悄然流逝。这三个月里,项羽仿若不知疲倦的战神,每日都穿梭于蓟城的大街小巷,亲自投身于百姓的救助和城市的重建工作之中。他那高大而坚毅的身姿,宛如一座巍峨的山峰,成为了百姓心中无可撼动的主心骨。诸位将领纷纷以项羽为楷模,率领大军不辞辛劳地劳作。从清理残垣断壁、搬运沉重石块,到搭建房屋、修筑道路,士兵们个个精神抖擞,干劲十足。百姓们亦是众志成城,齐心协力地投入到重建家园的伟大事业中。在军民的共同努力下,蓟城逐渐褪去了战火留下的满目疮痍,往昔的繁华景象正缓缓复苏。
如今,蓟城的街头巷尾热闹非凡。一间间店铺如雨后春笋般重新开张,琳琅满目的商品摆满了货架。店主们站在店门口,热情洋溢地吆喝着,努力招揽着过往的顾客。街道上,行人熙熙攘攘,往来如织。孩童们在街边嬉笑玩耍,天真无邪的笑声如同银铃般清脆悦耳。大人们则相互交谈着,欢声笑语回荡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派往幽州的官员们也都恪尽职守,积极投身于民生事务的协调之中。他们深入基层,与百姓促膝长谈,了解百姓的实际需求,制定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政策。从农业生产的恢复到商业贸易的扶持,从基础设施的建设到社会治安的维护,每一项工作都经过精心谋划。整个幽州大地,呈现出一派蓬勃向上、欣欣向荣的复苏景象。
与此同时,灭胡军正式定名,归樊哙统领。这支军队由五万英勇无畏的将士组成,他们个个精神抖擞,士气高昂,仿佛一群即将展翅翱翔的雄鹰。再加上樊哙原本与刘邦共同管理的十万大军,如今幽州境内共有十五万大军。五万灭胡军及五万大军驻守边境,他们肩负着保卫北疆的重任,如同忠诚的卫士,日夜巡逻,时刻警惕着外敌的入侵。余下五万大军则分散到幽州各处,然而,幽州地域广袤,山川纵横,如此兵力分布,仍显得捉襟见肘。燕凛曾经的易水关主将,被樊哙申请调到边境防守。樊哙经过深思熟虑,将这处边境城市命名为御胡城,寓意着坚决抵御外族入侵,守护华夏领土的完整。而樊哙自己则坐镇蓟城,统筹幽州所有军务。他每日忙于军务,处理各种繁杂事务,却从未有过一丝懈怠,仿佛一台不知疲倦的机器。
樊哙常常感慨地说:“燕凛那可是地地道道的军人世家出身,自幼便熟读兵法,满腹经纶。论谋略,我樊哙拍马也赶不上他。而且他对外族的习性、战术了如指掌,实战经验丰富得很。我呀,可得安下心来,跟着麾下的参谋好好学习,绝不能辜负霸王的殷切重托。” 平日里,只要一有闲暇时间,樊哙便会迫不及待地去找燕凛,与他一同探讨关于幽州的防务策略。两人常常在营帐中一谈就是几个时辰,从地形的分析到兵力的部署,从战术的运用到后勤的保障,事无巨细,深入探讨。项羽通过燕凛的小舅子卫战,早已对燕凛的才能了若指掌。他心里明白,樊哙这是在变相地退位让贤。真要是出了什么事,樊哙定会主动承担责任;若立下功劳,燕凛无疑是头功,而樊哙只求有个识人之明的功绩。为了补偿樊哙,项羽特意下令,让自己身边的参谋们全都留下,悉心辅导樊哙。从识字启蒙到研读高深的军略书籍,樊哙如饥似渴地学习着。尽管学习的过程充满了艰辛,那些复杂的文字和晦涩的谋略常常让他头疼不已,但他始终坚持不懈,乐在其中。
就在这段繁忙而充实的日子里,樊哙的妻子刘氏带着孩子来到了幽州。樊哙的大儿子樊东,已经年满十五岁。这孩子生得虎头虎脑,性格憨厚耿直,心中藏不住半点事儿。一天,樊东突然心血来潮,私自拎着一把大刀,雄赳赳气昂昂地朝着项羽临时的府邸走去。他步伐坚定,眼神中透露出一股倔强与执着,仿佛一位即将奔赴战场的勇士。巧的是,刚到府邸门口,就碰见项庄从里面出来。
项庄瞧见樊东这副模样,眼睛一下子瞪得溜圆,满脸诧异,夸张地喊道:“哟呵!大侄子,你这是唱的哪出啊?咋跑到这儿来啦?这手里还拎着大刀,到底有啥事啊?” 樊东见是项庄,挠了挠头,脸上露出憨厚的笑容,有些不好意思地说道:“庄叔,我找羽叔有点事儿,您忙您的,别管我。” 项庄一听,顿时来了兴致,大大咧咧地伸手揽住樊东的肩膀,故意调侃道:“咋地?大侄子,这是瞧不起你庄叔啊?也不记得去年过年的时候,是谁眼巴巴地找我借钱买唐刀啦?那可怜巴巴的样子,我可记得清清楚楚呢!” 樊东一听这话,脸 “唰” 地一下红到了耳根子,结结巴巴地说道:“庄…… 庄叔,您瞧您,这都多久的事儿了,还拿出来说。” 项庄哈哈大笑着,用力拍了拍樊东的后背,说道:“行啦行啦,跟你开玩笑呢!快说说,到底啥事找你羽叔?” 樊东犹豫了一下,咬了咬牙,鼓起勇气说道:“庄叔,我想参军,加入霸王铁骑。我娘倒是同意了,可我爹非说我武艺不行,死活不让我去。我没办法,只好来求羽叔给我个机会。” 项庄听后,笑得前仰后合,一边笑一边说道:“嘿!你这小子,有志气!走,叔这就带你去见你羽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