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长卿击节叫好,\"妙哉!这便如同道家'功成身退,天之道也',佛家'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皆在'放下'二字。\"
昙摩却摇头,\"放下谈何容易?贫僧在少林寺观弟子习武,常想,一拳一脚皆是执念,然若无此执念,又如何勘破执念?\"
\"这便如剑在鞘中与出鞘之别,\"蔡佳轩接口,\"剑未出鞘时,是'静';出鞘斩妖时,是'动'。动静之间,本无分别,全在一心。\"
达摩菩萨忽然抬手,指尖射出一道金光,於空中幻化出一面明镜,\"心如明镜台,佛道皆言要拭去尘埃。然贫道问诸位:尘埃本是镜中影,还是镜外客?\"
魏长卿沉吟片刻,\"以贫道之见,尘埃既在镜外,亦在镜中。人心如镜,外界如尘埃,若欲镜明,既要扫除外尘,也要勤擦内垢。\"
\"道长此言,仍是二分法,\"昙摩反驳,\"我佛说'万法唯心造',所谓尘埃,不过是心之幻象。若心本无尘,何来擦拭?\"
蔡佳轩忽觉眉心朱砂发热,前世记忆全部觉醒如潮水般涌来:老师曾指着函谷关外黄沙,对他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女娲娘娘则在补天石旁,叹息\"世人皆畏生死,却不知生死本是轮回之镜\"。当下福至心灵,抬手轻挥,青竹杖化作一道绿光,於明镜前虚画一圈。
但见镜中尘埃忽然凝结成字,正是《金刚经》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与《道德经》\"致虚极,守静笃\"。字迹闪烁间,明镜轰然碎裂,化作万千光点,融入壁画飞天的衣袂之中。
王嘉馨见状,亦取出九龙剑穗,凌空一甩,穗头金珠爆发出万丈光芒,将洞窟照得如同白昼。众人定睛细看,竟见每一道光影中,都映现出人间百态:有农夫挥汗如雨,有书生挑灯夜读,有妇人倚门盼归,有孩童嬉戏追逐。
\"诸位请看,\"王嘉馨轻声道,\"这些人间烟火,是尘,亦是道。佛道之争,犹如执镜观花,花在镜中,亦在镜外。若执念於镜之清浊,不如破镜看花,方见真意。\"
达摩菩萨抚掌而笑,金身骤然放大,洞穿洞窟顶部,直达天际。众人抬首,竟见菩萨背后现出千手千眼法相,每一只手中都握着佛道典籍,脚下莲花台化作太极图,阴阳鱼旋转不息。
\"善哉!善哉!\"菩萨声音响彻天地,\"今日辩会,非为争胜,只为点化。道佛本是一源,如同江河归海,虽路径不同,终达彼岸。蔡小友、王仙子,你二人历经红尘劫数,当知'大爱'不在辩言,而在践行。\"
话音未落,洞窟内光影渐敛,达摩菩萨法相复原,仍端坐於莲花座上。魏长卿与昙摩相视一笑,皆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惺惺相惜。
\"今日之辩,贫道受益匪浅,\"魏长卿向达摩菩萨施礼,\"原以为佛家只知谈空,却不知空即是色,色即是空,与道家'有无相生'竟如此契合。\"
昙摩亦合十道:\"贫僧曾小觑道家'清静无为',今方知'无为而无不为',正是菩萨行。\"
蔡佳轩与王嘉馨并肩而立,望向洞外渐起的沙雾,忽然想起初遇时广寒门的月光,与此刻大漠的夕阳,竟有几分相似。王嘉馨轻轻靠在他肩头,以只有二人能听见的声音道:\"夫君,你说这佛道之争,何时能止?\"
\"当世人不再执念於'争'时,\"蔡佳轩握住她的手,掌心相贴处,朱砂痣隐隐发亮,\"就像这飞天壁画,历经千年风沙,依然留存在人间。佛道的真意,或许不在辩才无碍,而在默默守护这人间烟火。\"
此时,青竹杖忽然自动飞起,於洞窟外沙地上写下一首偈语:
\"菩提非树镜非台,道在红尘不可猜。
佛道本是同源水,共润人间万劫灰。\"
字迹随沙风消散时,远处传来驼铃声声,一队商队正朝着千佛洞走来。商人们脸上虽沾着黄沙,眼中却有希望之光。蔡佳轩与王嘉馨相视一笑,皆知接下来的路,不是继续辩道,而是以手中剑、心中道,去守护这乱世中的一点温暖。
魏长卿收剑入鞘,对昙摩道:\"和尚,待你我各自游历一番,来年可於华山论道,再续今日之缘?\"
昙摩点头,\"善。届时贫僧当带《楞伽经》,与道长的《黄庭经》,再辩个三天三夜。\"
众人相视而笑,步出洞窟。夕阳将他们的身影拉得很长,与壁画上的飞天、经卷中的文字,共同融入这漠漠黄沙之中…。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