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祁连山下祭英烈 羌笛声咽动九霄(葬同袍)(2 / 2)

蔡佳轩不答,竹杖轻点地面,青芒闪过,荒原上突然浮现出密密麻麻的坟茔,每座坟前皆立起一块青石墓碑,碑上“晋故义士之墓”八字金光闪耀。众魂见状,尽皆愕然——原来他们以为无人收葬的骸骨,竟被这青竹杖一一寻出,聚于此处。

“这些年来,每逢风雨夜,总有青竹扫去坟头积沙,”老丈泪如雨下,“原来是……原来是仙人护佑!”

王嘉馨走到李雄面前,指尖拂过他破碎的甲胄:“将军可还记得,出征前在家中种下的那株枇杷树?今已亭亭如盖矣。您的夫人,每年清明都会在树下摆上您最爱吃的鲈鱼脍。”

李雄身躯剧震,眼中怒火尽化作悲凉:“她……她还活着?”

“活着,”王嘉馨轻声道,“她曾在我离开江南时,偷偷的见过我,托我,若朝一日有缘见您的话,带一句话给您:‘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

众魂闻言,尽皆低泣。蔡佳轩见时机已至,挥剑斩破虚空,一道金光自天际垂落,化作金桥直通幽冥。王嘉馨展开往生经,梵音缭绕中,金桥两侧开满曼陀罗花,香气中透着安宁。

“诸位且随我来,”她抬手轻召,“过了这金桥,便可见家人,诉离情。”

李雄转身,对身后众魂大声道:“弟兄们,咱们……回家了!”

众魂依次踏上金桥,行至法坛前时,皆向蔡佳轩夫妇抱拳行礼。忽有一童子魂灵拽住王嘉馨衣袖,仰脸问道:“仙子姐姐,我爹爹说要带我去建康看花灯,可我还没等到……”

王嘉馨俯身抱起童子,指尖在他眉心点出一朵金莲:“待你轮回转世,我便托梦给你爹爹,带你来建康,看遍秦淮花灯。”

童子破涕为笑,化作光点融入金桥。此时,远处传来悠扬的羌笛声,曲调竟是《折杨柳》,苍凉中透着思念。蔡佳轩循声望去,见一白衣少年立于山岗,手中羌笛泛着幽光——那分明是用人骨所制。

老丈见状,颤声道:“那是牧云,我捡来的孤儿,他父母皆死于羌人之乱……这笛子,是他阿爷的腿骨所制。”

王嘉馨走到少年面前,轻声道:“小郎君可愿为这些叔叔伯伯吹一曲送别的调子?”

牧云点头,笛声再起,却不再是《折杨柳》,而是一首悲壮的军歌。众魂闻之,皆以剑击盾,和歌而舞,苍凉的歌声直上云霄,惊起无数寒鸦。

蔡佳轩望着金桥渐隐,心中感慨万千。王嘉馨走到他身侧,轻声道:“轩郎,你可还记得谢道韫老先生说过‘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这些忠魂,终于可以放下执念了。”

他握住她的手,望着东方既白的天空,忽然回忆起邋遢老道的话:“道在蝼蚁,在稊稗,在瓦甓,在屎溺。”真正的大道,从来不在云端,而在这人间烟火、忠魂执念之中。

祁连山下,新立的墓碑在朝阳中闪烁金光。老丈带着子孙们跪地叩首,牧云的羌笛声依旧在山间回荡,惊起的寒鸦掠过雪山,向着南方飞去——那里有他们从未见过的江南,有“还于旧都”的梦想,有永不褪色的忠魂。

尾章·忠魂归乡

是夜,蔡佳轩夫妇于祁连山巅布下聚魂阵,以寒光剑为引,招来漫天星斗之力。王嘉馨手结法印,轻声诵念:“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随着法诀落下,三千忠魂之影自荒原升起,化作璀璨星芒,向东南方向飞去。牧云望着那片流光,忽然指着天际惊呼:“看!是鹤!”

蔡佳轩抬眼,见云端竟有数千白鹤振翅,鸣声清越,每只鹤背之上,皆载着一名魂灵。它们排成人字形,向着建康方向飞去,渐渐消失在曙光之中。

老丈望着天空,老泪纵横,竭力喊道:“宣武公在天有灵,必知我们未曾负国……”

王嘉馨轻轻拭去他眼角的泪:“老伯放心,他们的名字,终将被刻在史书上,被后人永远铭记。”

朝阳升起时,祁连山下的荒原已不见半具骸骨,唯有新植的杨柳在风中摇曳。蔡佳轩折下一枝柳条,编成环佩戴在王嘉馨发间:“待天下太平,我们便来此处,种满江南的梅树。”

她点头,指尖轻抚过柳条:“那时,羌笛中该奏《梅花落》了吧?”

两人相视而笑,青衫广袖在风中扬起,如两朵谪仙之花,绽放在这塞北荒原。远处,牧云的笛声又起,这次吹的是《阳关三叠》,却不再有悲戚,唯有对未来的期许——正如这祁连山下的新芽,虽经霜雪,终会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