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向大宋借兵(2 / 2)

赵祯沉吟片刻,又看向另一位大臣:“包拯,你意下如何?”

我大宋需包拯正色道:“,官家,臣以为,出兵之事绝不可轻易答应。辽邦此次出使,必有所图。我大宋当前应以稳定为重,不可因一时之利而陷入战争泥潭。臣建议,可先派密探查明辽邦的真实意图,再做决策。”

赵祯点了点头,心中已有计较。他深知,出兵之事绝非小事,必须慎之又慎。他看向殿外等候的刘六符,心中暗自思忖:“这刘六符,此次来意不明,我大宋还需谨慎行事。”

此时,刘六符在殿外焦急地等待着,心中不断祈祷:“但愿大宋皇帝能答应出兵,否则我大辽可就危险了。”

赵祯沉默片刻,随后对一旁的宦官说道:“传辽邦使者进来吧。”宦官立刻高声宣道:“辽邦使者刘六符勤见——”

进入殿内,刘六符见到赵祯端坐在龙椅之上。他急忙跪拜,高声道:“大辽使臣刘六符,拜见大宋皇帝陛下。”

赵祯微微点头,示意他起身,然后温和地说道:“贵使此次来我大宋,所求之事,朕已与诸位爱卿商议过了。辽邦与大宋素来交好,朕自然希望双方能够继续维持和平。只是,出兵之事关系重大,还需从长计议。”

刘六符起身,微微一笑,语气诚恳地说道:“陛下,我大辽与大宋乃是兄弟之国,自澶渊之盟以来,两国一直和睦相处,互不相犯。这种和平的局面,不仅有利于两国百姓,也有利于整个中原地区的稳定。如今,兴汉军的崛起,不仅威胁到我大辽的安危,也同样对大宋构成了潜在的威胁。”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陛下,外臣此次出使,正是希望与大宋携手,共同应对这一威胁。若大宋能出兵相助,不仅可解我大辽之围,更能巩固两国之间的兄弟情谊。一旦兴汉军得势,必然会觊觎大宋的疆土。届时,大宋也将面临战争的危险。”

赵祯听刘六符称自己为“陛下”而非“官家”,一时反应不过来。

在大宋,皇帝通常被称为“官家”,而非“陛下”

此时,一旁的宰相文彦博也察觉到了这一点,他轻咳一声,说道:“国信使,我大宋皇帝通常被称为‘官家’,这是我朝的礼仪传统。虽然‘陛下’也是对皇帝的尊称,但在大宋,‘官家’更为常用。希望刘使臣能够理解并尊重我朝的礼仪。”

刘六符微微一愣,随即反应过来,连忙说道:“啊,原来是这样。我大辽与大宋虽是兄弟之国,但在礼仪上仍有差异。我并不知晓大宋有此礼仪,多有冒犯,还望陛下和诸位大人海涵。”

赵祯见刘六符态度诚恳,微微一笑,说道:“贵使,朕理解你并无恶意。礼仪之事,本就是相互学习、相互尊重的过程。既然你已知错,朕也不再计较。”

赵祯沉吟片刻,微微一笑,说道:“国信使,朕理解贵国的困境。大宋与辽邦素来交好,唇亡齿寒,大宋自然不能坐视不理。因此,朕决定出兵相助辽邦,共同应对兴汉军的威胁。”

赵祯沉吟片刻,微微一笑,说道:“国信使,朕理解辽邦的困境。大宋与辽邦素来交好,唇亡齿寒,大宋自然不能坐视不理。因此,朕决定出兵相助辽邦,共同应对兴汉军的威胁。”

刘六符听到赵祯的话,心中一喜,连忙说道:“官家,大辽感激不尽!”

赵祯接着说道:“不过,出兵相助并非无偿。燕云十六州,自古以来便是中原的疆土。此次战后,燕云十六州必须归还大宋。这是大宋出兵的条件。”

殿内的大臣们听到赵祯的话,纷纷坐不住了。他们没想到赵祯会突然同意出兵,而且提出了这样的条件。

包拯站了出来,说道:“官家,燕云十六州之事,关系重大。虽然收回燕云十六州对大宋有利,但此时提出,是否过于急切?”

赵祯微微一笑,说道:“包卿,燕云十六州自古以来便是大宋的疆土。此次出兵相助辽邦,也是为了维护大宋的利益。若能借此机会收回燕云十六州,岂不是一举两得?”

文彦博也说道:“官家,燕云十六州的收回,对大宋的边防有着重要的意义。此时提出,也是为了确保大宋的利益。”

刘六符听到赵祯的条件,心中一惊,但很快恢复了镇定。他说道:“官家,燕云十六州之事,我大辽也深知其重要性。但此次战事紧急,希望陛下能先出兵相助,战后再议燕云十六州之事。”

赵祯微微摇头,说道:“国信使,燕云十六州之事,必须先定。大宋出兵相助,也是为了维护大宋的利益。若不先定燕云十六州之事,大宋难以出兵。”

刘六符见赵祯态度坚决,心中明白,此时只能接受这个条件。他说道:“官家,我大辽会考虑陛下的条件。但希望大宋能尽快出兵,以解我大辽之围。”

赵祯点了点头,说道:“国信使,朕会尽快安排出兵事宜。希望辽邦能遵守承诺,战后归还燕云十六州。”

就在这时,一名宦官匆匆走进殿内,高声禀报:“官家,霸州传来急报!”

赵祯和殿内的大臣们面面相觑,心中都是一惊。难道是自己与兴汉军已经打起来了?赵祯沉声问道:“急报何事?”

赵祯拆开急报浏览一遍,内容让赵祯不可置信。他没有理会重臣,转头看向刘六符,沉声说道:“来人,把辽使关入大牢!”

这道命令让众臣摸不着头脑,他们纷纷面面相觑,不知道赵祯为何突然变卦。刘六符也是一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