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接着,翰林学士司马光也连忙附和起来,他向前一步,微微低头,言辞恳切地道:“官家,尽管西夏表现出了联合的意愿,但实际上其国力相对弱小,并且与辽国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扑朔迷离。倘若我大宋冒然与其结盟,很有可能会让自身陷入左右为难的尴尬处境。依微臣之见,我大宋应当坚定不移地秉持着和平的外交政策,极力避免轻易挑起战火,以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百姓的安居乐业。”
赵祯端坐在龙椅之上,目光缓缓扫过殿下众臣,面色凝重地听完他们的议论之后,微微眯起双眼,沉默不语,似乎在深思熟虑着什么。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整个朝堂都陷入一种紧张而压抑的氛围之中。终于,赵祯轻咳一声,打破了这份寂静。他稍稍调整了一下坐姿,开口说道:“诸位爱卿所言皆不无道理,但依朕之见,幽州起事,乃是辽人内部之争,与我大宋并无直接关联。”说罢,他顿了一顿,眼神坚定地继续道:“传朕旨意,命雄州知州赵滋务必严守边境,切不可贸然出兵。另外,速速派遣得力之人前往幽州详细探查,务必摸清起事汉民的真实情况以及背后势力。至于西夏方面提出的联合提议……”说到此处,赵祯略微迟疑了一下,然后才接着说道:“此事朕还需再行斟酌思量一番。”
随着赵祯话音落下,朝堂上原本此起彼伏的议论声也逐渐停歇下来。众臣面面相觑,虽然对皇帝的决策仍有些许疑虑,但也不敢再多言,只得恭敬地行礼告退。待众人散去之后,赵祯从龙椅上站起身来,转身朝着御书房走去。不多时,一名内侍匆匆来到宰相文彦博面前,低声传达了圣上的口谕,请他速去御书房觐见。
文彦博闻听此言,不敢怠慢,连忙整理衣冠,加快脚步向御书房赶去。一进书房,便见到赵祯正站在窗前负手而立,若有所思地凝视着窗外的景色。听到脚步声传来,赵祯转过身来,脸上露出一丝微笑,示意文彦博免礼平身。文彦博谢恩过后,拱手施礼问道:“官家,不知此番紧急召见微臣所为何事?”
文彦博沉思须臾之后,才缓缓开口道:“官家啊,依微臣之见,此次幽州起事虽说乃是辽国内部的纷争,但咱们大宋万不可轻率地介入其中啊!想当年,我大宋与西夏之间曾有数次交锋,起初我军虽屡获小胜,但最终却都以失败告终,这当中的惨痛教训实在令人刻骨铭心呐!现如今若贸然与强大的辽国开战,恐怕我们将会身陷进退维谷的两难之境呀!因此,微臣恳请官家务必审慎行事,切不可轻易挑起战火啊!”
赵祯闻听此言,轻轻点了点头,表示赞同道:“彦博爱卿所言极是。那辽邦此番只不过是爆发了一场小小的民乱而已,料想对于我大宋收复幽云十六州之举怕是难以产生太大的影响。依朕看来,这场动乱估计不出两三月便会被辽邦自己给平定下去喽。”
其实在赵祯心中,着实没有将幽州兴起的汉军起事太过放在心上。毕竟就在去年,大宋境内也曾发生过王伦领导的起义事件呢。当时那支起义军在山东一带闹腾得好不热闹,可即便如此,折腾了整整两个月之后,不还是照样被朝廷派出的官军给彻底镇压下去了嘛。所以在赵祯眼里,幽州的这次起事跟王伦起义没啥本质区别,无非就是些地方性的小规模民变罢了,压根儿就不可能掀起什么大风大浪来。
文彦博见赵祯心意已决,深吸一口气后,缓缓拱手道:“官家所言甚是,不过区区一场民乱罢了,实不足为虑啊!以微臣之见,我大宋万不可牵扯其中,免得引火烧身,进而破坏与辽国好不容易才维持住的和平局面。想如今这大宋,正处于一片太平盛世之中,黎民百姓皆能安居乐业,着实不宜轻率地开启战端呐!”
赵祯听着文彦博这番话,微微颔首,表示赞同,接着开口说道:“彦博所言极是啊!朕对此亦是深有同感。那幽州起事说到底也只是辽人的内部纷争而已,我大宋切不可贸然介入其中,否则只怕又要掀起一阵腥风血雨、刀光剑影之灾祸啦。”
说罢,赵祯目光如炬地看向文彦博,语重心长地道:“彦博啊,此事务必谨慎处理。你且去吧,朕对你深信不疑,坚信你定然能够将此事妥善处置妥当的。”
文彦博赶忙再次拱手行礼,恭敬应道:“官家圣明,微臣定当全力……。”
待赵祯转身回内殿,文彦博才缓缓退出御书房。
文彦博刚迈出宫门,便见几名官员迎面走了过来。当先一人是参知政事范仲淹,他面色凝重,眼中带着一丝不甘。紧随其后的,是枢密副使富弼、御史中丞欧阳修以及翰林学士司马光。几人皆是朝堂上举足轻重的人物,此刻齐聚于此,显然是为了幽州之事。
范仲淹见文彦博出来,快步上前,拱手道:“彦博兄,陛下对幽州之事已有了决断?”文彦博微微点头,叹了口气道:“陛下已定下基调,命雄州知州赵滋严守边境,不得轻举妄动,同时派人探查幽州起事的虚实。至于西夏的联合提议,陛下还需再行斟酌。”
富弼听后,微微皱眉,沉声道:“彦博兄,依你之见,这幽州起事当真只是辽人的内部纷争?若我大宋此时不趁机而动,岂非错失良机?”
文彦博摇了摇头,目光深邃:“富弼兄,你我皆知,宋辽之间盟约已久,虽非铁板一块,但多年相安无事。此次幽州起事虽是辽国内部矛盾所致,但若我大宋贸然介入,必会引起辽人的警觉,甚至可能破坏现有的和平局面。一旦战火重燃,百姓遭殃,我等身为臣子,又该如何自处?”
欧阳修在一旁轻捋胡须,缓缓开口道:“彦博所言不无道理。西夏虽有联合之意,但其国力弱小,与辽国关系复杂。若我大宋与之结盟,不仅难以左右战局,反而可能陷入两难境地。与其冒险一搏,不如静观其变,待局势明朗后再做打算。”
范仲淹听后,沉默良久,最终长叹一声:“罢了,罢了。我等皆为大宋臣子,只盼能为国家谋取最大利益。既然陛下已有决断,我等自当遵从。只是这幽云之事,终究是大宋的一块心病,不知何时才能彻底解决。”
几人又商议片刻,最终各自散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