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点了点头,\"此计可行。另外,我们还需要加强与地方团练的联系,确保在必要时能够得到他们的支持。\"左宗棠沉吟片刻后,又道:“本督倒觉得有一种可能,解释李世贤和汪海洋的行为。”
席宝田问道:“不知督师说的是?”
左宗棠道:“我琢磨着,李世贤有一定的军事才能和独立性,但他也有保存实力的一面,因此他选择远离幼逆。而汪海洋部可能会优先考虑自身的安全和实力保存,避免过早地卷入可能对自己不利的冲突中,因此他才呆在建昌不动。”说完左宗棠哈哈大笑道“天佑大清,发逆可定矣!”
堂下的刘松山突然起身,\"大帅,泗安已下,广德黄文英困守孤城,阻我追击幼逆,他筑垒防御,很是难打\"
原来,黄文英作为堵王黄文金的弟弟,哥哥的那套防御手段被他学了个实诚。在广德贯彻了守险不守城墙的策略。
左宗棠带着麾下众人来到广德城外察看地形,见黄文英部太平军依山作垒,外掘深沟,炮眼密布,如果强攻,必然会造成大量伤亡。于是,左宗棠让鲍超部扼守广德西北面,断绝太平军的供给和与城外的信息来往,蔡元吉部和刘松山部在其他方向布下长围,围困广德太平军。又命席宝田绕过广德对先期撤出的太平军进行追击。再安排人携带他手写的书信一封给沈葆桢。让其务必组织力量堵住太平军西窜的去路。
说到这沈葆桢,也是晚清的一位名人,历史上,沈葆桢在担任江西广信知府时,面对太平军的猛烈攻势,与夫人林普晴一起坚守城池。他们积极组织百姓和兵勇进行防御,多次击退太平军的进攻,成功地保卫了广信。这还没完,沈葆桢建立了江西省自己的军队,与太平军进行对抗。他不仅调集了八旗军来支援江西,还组织了地方团练,共同抵抗太平军。最终成功地镇压了太平天国在江西的势力。
左宗棠亲临广德前线,指挥作战我们放下不表,这边萧有和终于进入了宁国。虽然目前为止,一切都似乎在向着黄文金的预期发展,但萧有和的担心还是没有解除,中央集群的动作还是太慢,与广德的联系也已中断数日,更加让人担心的是,进入江西后,地方民团的袭击变得频繁,且有组织,夜鸢的情报也在证明这点。
实际上,萧有和还有个不满意的地方,他的部队不得不做中央集团的收容队。行军途中,一些掉队的老百姓见到萧有和这支军容整齐,说话和气的队伍就自动跟随,他们也不打扰萧有和部行军,只是跟在后面,你慢他们也慢,你快他们便加快脚步追赶。以至于进入宁国后,萧有和的队伍变成了上万人。
赖汉英找到萧有和,
“殿下,这样下去不是办法,老百姓拖累了我们的行军速度,等到清军的包围圈合拢,失去了根基,我们很快就会被歼灭。”
萧有和想起了三国时的刘玄德,当时,曹操统一北方后,挥师南下,直逼荆州。荆州牧刘表病逝后,其子刘琮投降曹操,使刘备在新野的处境十分危险。刘备在新野已驻扎多年,与当地百姓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他不忍心丢下百姓独自逃生,因此决定带领百姓一起撤退。刘备与部将们商议后,决定放弃新野,带领百姓向襄阳撤退。他让百姓们收拾行装,准备出发。刘备亲自到城中安抚百姓,告诉他们不要惊慌,会带领大家安全撤离。百姓们得知刘备要带他们一起走,都非常感激,纷纷响应。在撤离过程中,刘备安排军队在前开路,百姓随后,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撤退队伍。他让关羽、张飞等部将分别率领军队保护百姓,确保行军的安全和秩序。在撤退途中,刘备的队伍遭遇了曹操的先锋部队。曹操得知刘备撤退后,立即派遣大将曹仁、曹洪等率军追赶。刘备的军队和百姓在行军过程中不断受到曹军的袭扰。在长坂坡之战后,刘备的队伍损失惨重,但他仍然坚持带着百姓继续撤退。最终,在诸葛亮的建议下,刘备决定前往江陵,与东吴联合抗曹。刘备带领百姓历经艰险,最终成功撤退到江陵。虽然在撤退过程中损失了一些军队和物资,但他保全了大部分百姓的生命。刘备带领百姓撤退的行为,充分体现了他对百姓的关爱和仁义之心。这一举动使他的仁义之名远播,得到了百姓的拥护和爱戴,也为他日后在蜀地建立蜀汉政权奠定了基础。
于是,萧有和的部队在宁国稍作休整后,继续带着跟随的老百姓向建昌进发。然而,随着他们深入江西境内,清军的围剿行动愈发猛烈。形势变得愈发艰难。
这天夜鸢传来情报,“汪海洋的部队不在建昌了,去向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