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薪火相传(八)(2 / 2)

张思贞恭敬地点头:“师父放心,弟子一定谨慎行事。”

随后,张思贞跟随男子上了马车,一路疾驰,来到了城中的一座豪华府邸。府邸内雕梁画栋,气派非凡,显然是大户人家。

男子将张思贞引至一间宽敞的卧房,床上躺着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老者面色苍白,呼吸微弱,显然病得不轻。

张思贞上前为老者把脉,发现老者脉象微弱,舌苔厚腻,显然是久病体虚,气血两亏。他思索片刻,决定为老者开一副补气养血的方子。

“先生,令尊这是久病体虚,气血两亏。需补气养血,调理脾胃。我开一副药方,您按时给令尊服用,几日便会好转。”张思贞一边写药方,一边解释道。

男子接过药方,感激地说道:“多谢张大夫,若能治好家父的病,必有重谢。”

张思贞微微一笑,说道:“医者仁心,治病救人是我的本分,先生不必客气。”

几日后,老者的病情果然有所好转。男子感激不已,亲自将张思贞送回医馆,并赠送了不少金银财物。张思贞婉言谢绝,只收下了些许药材,作为医馆的储备。

苏瑶见张思贞归来,心中欣慰,对他说道:“思贞,你此次外出诊治,不仅救了人,还为我们医馆赢得了声誉。你做得很好。”

张思贞恭敬地说道:“师父教诲,弟子铭记于心。此次外出,弟子也学到了不少东西,深感医道之深奥,还需更加努力。”

苏瑶点点头,满意地说道:“你有此心,为师甚是欣慰。医道无涯,唯有不断学习,方能精益求精。”

自那之后,张思贞愈发深刻地认识到医术的博大精深,以及自己肩负的责任之重。他就像一位不知疲倦的行者,在医学的漫漫长路上加速前行,更加刻苦地钻研医术。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还未完全照亮医馆,他便已端坐在书桌前,仔细研读那些珍贵的医书,从《黄帝内经》的深邃理论,到《伤寒杂病论》的精妙方剂,每一个字都仿佛是开启医学宝藏的钥匙,他反复琢磨,力求融会贯通。夜晚,月色如水,洒在医馆的后院,他仍在练习针灸手法,在模拟人体的模型上,一次次精准地刺入银针,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艺。

不仅如此,张思贞深知民间还有许多患者因路途遥远或行动不便,难以到医馆求诊。于是,他时常背着沉重的药箱,踏上外出巡诊的道路。他走过蜿蜒的山间小路,路两旁的荆棘划破了他的衣衫,他却浑然不觉;他趟过潺潺的溪流,冰冷的溪水浸湿了他的鞋袜,他也毫不在意。每到一个村庄,他都会在村子的开阔处支起简易的诊疗台,为村民们免费诊治。他耐心地为每一位村民把脉、问诊,解答他们的疑惑,根据村民们不同的病症,开出最适合的药方。遇到贫困的家庭,他还会免费赠送药材。他的善良与医术,如同温暖的春风,吹进了每一位村民的心中,村民们对他感激不已,每次他离开时,村民们都会热情地相送,期待他下次再来。就这样,他的名字随着他的足迹,逐渐传遍了四方,成为了一名远近闻名、受人尊敬的医者。

一日,正当张思贞在医馆内忙碌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打破了平静。只见一位中年男子神色慌张地抱着一个小男孩冲进医馆,大声呼喊着:“大夫,救救我的孩子!” 张思贞立刻放下手中的工作,快步迎上前去。他看到小男孩面色苍白,双眼紧闭,呼吸微弱,陷入了昏迷。男子焦急地讲述着,原来小男孩趁家人不注意,误食了家中的不知名植物,等发现时,孩子已经不对劲了。

张思贞和医馆的其他医生们迅速行动起来,争分夺秒地展开救治。他们仔细观察小男孩的症状,只见他嘴角残留着一些绿色的汁液,面色发绀,牙关紧闭。张思贞一边询问家长小男孩误食植物的地点和周边环境,一边在脑海中迅速搜索可能的有毒植物种类。根据家长的描述和小男孩的症状,医生们判断出可能是某种有毒植物作祟。然而,医馆内并没有相应的解毒药物,情况万分危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