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瑶的目光从银杏叶上收回,莲步轻移,穿过那曲折幽深的回廊,缓缓来到正厅。正厅宽敞明亮,古朴而庄重。厅中,一幅巨大的《黄帝内经》摘录高悬于墙,那笔墨虽因岁月的侵蚀而有些褪色,可每一笔、每一划中所蕴含的当年书写者的风骨,却依旧清晰可辨。苏瑶的目光落在那苍劲有力的字迹上,不由自主地轻声吟诵起来:“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她的声音轻柔而舒缓,仿佛在与古人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吟诵间,她的指尖轻轻抬起,不自觉地沿着那些熟悉的字句缓缓描摹,眼神中满是虔诚与专注,仿佛想要透过这冰冷的字迹,触摸到千年前古人对医道的深刻领悟。
正厅的两侧,两排药柜如忠诚的卫士整齐排列,它们皆由纹理细腻、质地坚硬的上等檀木精心雕琢打造而成。檀木表面被打磨得光滑如镜,泛着温润柔和的光泽,在日光的轻抚下,那淡淡的金黄色调更显古朴典雅。柜子的边角处,工匠们精心雕刻了如意云纹,线条流畅自然,仿佛蕴含着吉祥如意的美好祈愿,为整个药柜增添了几分灵动与雅致。
凑近细瞧,每一个小抽屉都似一件精致的工艺品。抽屉的边缘镶嵌着小巧的铜质拉手,拉手被擦拭得锃亮,在光线的折射下闪烁着细碎的光芒。抽屉表面,一方方小小的标签端端正正地贴着,上面用端正秀丽的小楷书写着药名:当归、黄芪、人参、白术…… 这些名字,如同古老的咒语,每一个都承载着独特的功效与故事。
苏瑶迈着轻盈的步伐,信步走到药柜前,伸出如葱般的玉指,随手轻轻拉开一个抽屉。刹那间,一股浓郁醇厚、仿若带着生命气息的药材气息汹涌扑面而来。那是一种奇妙的混合香气,既有自然万物生长的清新质朴,又饱含岁月沉淀的深邃悠长。这股香气仿佛有生命一般,瞬间弥漫在整个正厅之中,萦绕在每一寸空气里,钻进人们的鼻腔,让人心神为之一振。
抽屉内,当归根须盘绕,色泽棕褐,仿佛一位历经沧桑的老者,静静诉说着大地的故事。它经过精心的挑选,每一根都饱满而富有韧性。而黄芪,质地坚实,切片呈现出淡淡的黄色,宛如被阳光亲吻过。这些药材,每一味都经历了极为繁杂且严谨的炮制过程。
就拿需要九蒸九晒的药材来说,炮制师傅们需遵循天时,在特定的时节,将药材放置在特制的蒸笼中。蒸笼下,火候的控制极为关键,火势既不能太旺,以免药材焦糊,又不能太弱,否则无法达到蒸煮的效果。每次蒸煮后,便将药材放置在通风良好、阳光充足的地方晾晒。日复一日,经过九次这样反复的蒸煮与晾晒,药材中的杂质被一点点去除,精华不断被提炼,其药性也愈发醇厚平和,仿佛被赋予了岁月的温柔力量。
而采用酒制或醋制的药材,过程同样讲究。以酒制为例,选用的酒需是上等的米酒或黄酒,酒的度数、年份都有严格要求。将药材与酒按特定比例混合,密封在陶制的容器中。在密封的时光里,酒的醇厚与药材的特性相互交融、浸润。酒的温热之性带动药材的药力,使其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改变药材原本的性味,增强其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等特定的功效。醋制亦是如此,陈醋的酸味与药材相互调和,赋予药材别样的效能。每一步炮制工序,从原料的选择,到炮制的时间、温度、手法,都凝聚着医馆先辈们数代人的心血与智慧,容不得半点马虎与差错。稍有不慎,药材的药性便会大打折扣,甚至可能危及患者的健康。
就在苏瑶全身心沉浸于那弥漫正厅的药香,以及脑海中由《黄帝内经》字句勾勒出的深邃医道世界时,一道突兀的身影急匆匆闯入她的视野。丫鬟小翠的身形在正厅门口猛地顿住,她胸脯剧烈起伏,发丝略显凌乱,几缕碎发黏在满是汗珠的额头。其神色慌张,眼中满是焦急,脚步急促得近乎踉跄,一边朝着苏瑶小跑过来,一边扯着嗓子高声喊道:“小姐,王爷府上来人了!” 这声呼喊,恰似一记重锤,瞬间将正厅中宁静祥和的氛围砸得粉碎,也如同一把锐利的剪刀,干脆利落地剪断了苏瑶那绵延不绝的思绪。
苏瑶听闻,原本专注而沉静的眼眸猛地一怔,眸中闪过一丝意外。不过转瞬之间,她便恢复了往昔的从容。只见她抬手,动作轻柔却又极为迅速地理了理鬓边的发丝,顺势抚平素色罗裙上本就不明显的褶皱,每一个动作都优雅得如同行云流水。紧接着,她微微仰头,深深吸了一口气,那股气息顺着鼻腔缓缓下沉,似是要将内心刹那间涌起的波澜尽数抚平。待心境平复如初,她迈着沉稳且坚定的步伐,朝着前院快步走去,每一步都踏得扎实有力,尽显医者的沉稳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