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周流不息(2 / 2)

崔婉兴奋地说道:“那我们该从哪里开始呢?《黄帝内经》的内容这么丰富,感觉有点无从下手。”

苏瑶想了想,说道:“我们可以从基础开始,先了解中医的核心理论,比如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这些是中医的根基,掌握了这些,后面的内容就会更容易理解。”

崔婉点点头:“好,那我们就从阴阳五行开始吧!你能简单给我讲讲吗?”

贯穿于中医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认知,以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等各个方面。” 她微微侧身,目光投向庭院中被夕阳拉长的树影,娓娓道来:“阴阳,这一概念看似简单,实则精妙绝伦,它代表着世间万物所存在的对立统一关系。就拿我们日常最熟悉的现象来说,白天与黑夜,便是阴阳最为直观的体现。白天,阳光普照,万物生机勃勃,一片光明、活跃之象,此为阳;而黑夜降临,万籁俱寂,世界沉浸于静谧与黑暗之中,这便是阴。二者交替出现,相互依存,没有白天的光明,便无法凸显黑夜的宁静;没有黑夜的休憩,白天的活力也将难以为继。

再看寒与热,这也是阴阳的典型代表。寒,具有寒冷、凝滞的特性,恰似冬日里的皑皑白雪,冰封大地,万物蛰伏,属于阴的范畴;热,则有着炎热、升腾的特点,如同夏日里炽热的骄阳,让世间充满活力与躁动,归为阳的类别。寒与热在自然界中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维持着气候的平衡。在人体内部,同样存在着寒与热的阴阳关系,正常情况下,人体的寒热处于一种动态平衡,保证身体各项机能的平稳运行。一旦这种平衡被打破,过寒或过热,疾病便可能乘虚而入。

还有动与静,动,象征着运动、变化,像奔腾不息的江河,充满活力与力量,是阳的象征;静,则代表着安静、稳定,如平静的湖面,波澜不惊,属于阴。动与静在生命活动中相辅相成,人在运动时,气血运行加速,阳气振奋;而在休息静止时,身体得以恢复,阴气滋养。只有动静结合,阴阳协调,人体才能保持良好的状态。

中医认为,人体的健康状态,归根结底取决于阴阳的平衡。人体就如同一个微观的小宇宙,各个脏腑、经络、气血等,都可以划分阴阳属性。五脏,心、肝、脾、肺、肾,属阴,它们主藏精气,如同大地孕育万物一般,默默滋养着人体;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属阳,它们负责传化水谷,将食物转化为营养物质并输送到全身,恰似阳光照耀大地,推动万物生长。脏腑之间,通过经络相互连接,气血在其间周流不息,维持着阴阳的动态平衡。

以心脏为例,心在五行中属火,为阳脏,主血脉、藏神明。心阳,就像一盏明灯,照亮并温暖着全身,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心阴,则如同灯油,滋养着心脏,制约心阳的偏亢,使心脏的功能得以正常发挥。当一个人长期劳累、情志不舒时,可能会损耗心阴,导致心阳相对偏亢,出现心烦、失眠、心悸等症状,这便是典型的心脏阴阳失衡。此时,中医在治疗上就会采用滋阴降火、养心安神的方法,来恢复心脏的阴阳平衡。

又如肾脏,肾在五行属水,为阴脏,主藏精,内寓元阴元阳。肾阴,是人体阴液的根本,对各脏腑组织起着滋养、濡润的作用;肾阳,是人体阳气的根本,对各脏腑组织起着温煦、推动的作用。肾阴与肾阳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维持着肾脏乃至全身的阴阳平衡。若因先天不足、房劳过度等原因,损伤肾阳,就会出现畏寒怕冷、腰膝酸软、夜尿频多等肾阳虚的症状;反之,若肾阴亏虚,虚火内生,则可能出现头晕耳鸣、失眠多梦、潮热盗汗等肾阴虚的表现。中医在调理肾脏阴阳失衡时,会根据具体症状,精准运用补肾阳或滋肾阴的药物及方法,以达到阴平阳秘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