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领先战术(1 / 2)

大梁辽王 梦农 1093 字 10小时前

其实说起来,游牧民族的弱势很明显,由于是放牧这种经济形式,游牧民族很难形成一定规模的城市。形成不了一定规模的城市,就很难发展手工业,特别是冶铁业,所以武器装备更新换代就费劲。

而且没有坚固的城墙保护,一旦敌人的大部队接近部落,就很难形成有效的抵抗,造成被屠杀的结局。

但是游牧民族有这么弱点,为什么中原政权讨伐他们还这么费劲呢?这里面主要的原因就是后勤+地形天气的原因。

先说地形和天气吧。游牧民族的部落普遍距离长城在200里到2000里之间,距离不固定。首先,中原政权根本就无法掌握突厥部落的具体位置,只能在茫茫草原上不断寻找,这样一来,就大大增加了中原军队的攻击距离。

再者,草原上的气候也十分的特殊,就是冬天长,夏天短,几乎没有春秋两季。这么说吧,草原上10月份就入冬了,4月份才开春,每年冬季7个月,夏季才5个月,这就降低了中原政权攻击游牧民族的窗口期。

毕竟冬天雪地里行军和夏天行军完全不是一个概念。强如神策军,在雪天里一个时辰也就行进了30多里。这是夏天行军速度的一半。

后勤的原因前面已经说的很清楚了,1万人在2000里外作战一年,就需要200万石粮食。但是一万人到草原上根本不够看,你怎么得也得出手10万大军吧?

可是10万大军作战一年,就需要耗费2000万石粮食。前面咱们也说了,大唐天宝年间,整个国家的岁粮也不过2000万石,那可是大唐,有多少朝廷还比不上大唐呢?

也就是说,10万大军去突厥作战一年,就是花掉整个国家一年的税粮,可明显不可能。所以,中原政权对抗游牧民族的主要手段还是以逸待劳,通过修筑长城得方式,来抵御突厥。

但是杨竞这方面的困扰就比较少。一来突厥阿鲁台部距离杨竞的大辽比较近,而且大辽的气候不比草原强太多,辽军比较适应寒冷气候下作战。

二来杨竞的确是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不算新开垦的荒地,大辽现有的存粮就有4亿斤,相当于400万石,是大唐巅峰时候的五分之一了,这还仅仅是现存将。足够支持几万骑兵作战。

三来是杨竞的情报工作做的好。杨竞曾经计算过,他每年花在三大情报机构上的钱,达到了恐怖的100万银元,由此带来的,是大辽情报机构无所不入的渗透,不说别的,突厥108部的具体位置、人数,对外情报司是摸的清清楚楚,辽军不需要走冤枉路,这就大大缩短了进攻距离,节省了大量物资。

与此相比,大梁对突厥的情报工作,基本上可以说是无吧。而突厥对大梁和大辽的情报工作,还得依靠大梁的卖国商人。

最后就是杨竞选择的“就食于敌”的战术了。杨竞出动的都是骑兵,随身只是携带十天的粮食,其余的口粮,全靠劫掠突厥部落补给,你还别说,这方法真有用,现在杨竞出兵已经两天了,吃的都是现抢的食物,自身携带的物资根本没有消耗。

至于杨竞在赤峰县存的几百万斤粮食,就当预备使用了。

有读者就说了,你大辽可以靠劫掠突厥部落补给,节省后勤开支,为什么大梁就不行?原因很简单,因为大梁不掌握突厥各部落的具体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