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道与权谋(2 / 2)

逢纪不慌不忙,从袖中取出一卷竹简,双手奉上:“此乃本初公亲笔书信,请将军过目。”

张梁接过竹简,展开细读。

信中袁绍言辞恳切,称“汉室衰微,民不聊生”,暗示对太平道“解民倒悬”之举的理解。字里行间虽未明言,却已透露出愿意合作的意向。

张梁合上竹简,心中暗惊。

袁氏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布天下,若能得到他们的支持...但他很快压下这个念头。大哥张角早有告诫,世家大族不可轻信,他们与贫苦百姓终究不是一路人。

“袁本初的好意,贫道心领了。”张梁将竹简递还,“只是太平道乃方外之人,不问世事,恐怕要让袁公失望了。”

逢纪似乎早料到这番说辞,不疾不徐道:“将军何必见外?太平道广施符水,救济万民,天下皆知。本初公常言,若天下多几个太平道,何至有今日之困?”

张梁眯起眼睛,逢纪这话说得巧妙,既捧了太平道,又暗示袁绍对他们的了解。他决定试探一二:“袁公既知太平道,可知我道宗旨?”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逢纪直视张梁,一字一顿道,“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此言一出,厅内气氛骤然紧张。张梁手指微颤,这是太平道最核心的机密,只有高级信徒才知晓的起义口号!袁绍竟已探知至此?

逢纪见张梁变色,立即补充:“将军勿惊。本初公绝非有意窥探,实是天下有识之士,皆看出汉室气数已尽。太平道顺天应人,本初公深以为然。”

张梁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他意识到,袁绍派逢纪前来,绝非一时兴起,而是经过周密准备的。这背后,恐怕还有更深的图谋。

“先生不妨直言。”张梁沉声道,“袁公究竟意欲何为?”

逢纪环顾四周,张梁会意,挥手屏退左右。待厅内只剩二人,逢纪才压低声音道:“我主愿助太平道一臂之力。”

“如何相助?”

“军械、粮草、情报,皆可提供。”逢纪眼中闪过精光,“只求一事——”

“何事?”

“太平道在冀州起事时,请避开渤海郡。”逢纪直视张梁,“主公家族根基所在,不宜波及。”

张梁心中了然。袁绍这是要借太平道之手推翻汉室,又不想自家利益受损。好一个如意算盘!但他面上不显,只是微微颔首:“此事...贫道需禀明兄长方能定夺。”

逢纪从怀中取出一块玉佩放在案上:“此乃信物。若将军有意,可派人持此物至邺城醉仙楼,自会有人接应。”

张梁没有立即接过玉佩,而是问道:“袁公为何选择太平道?以袁氏声望,大可...”

“汉室已朽,非雷霆手段不能摧之。”逢纪打断道,“太平道聚民心,袁氏掌权柄,合则两利。”

张梁沉默良久。大哥张角确实说过,起义需要各方助力,哪怕是暂时的盟友。袁氏若能提供军械粮草,对起义大有裨益。至于日后...太平道自有打算。

“好。”张梁终于点头,“此事我记下了。”

逢纪露出满意的笑容,起身行礼:“既如此,纪告退了。愿将军早日成就大业。”

张梁目送逢纪离去,手中摩挲着那块温润的玉佩,思绪万千。袁绍的野心昭然若揭,但眼下,这或许正是太平道需要的助力。

“将军,此人可信否?”亲信弟子悄然入内,低声询问。

张梁将玉佩收入袖中,目光深沉:“世家大族,何曾真心为民?不过各取所需罢了。”

他望向窗外渐亮的天色,喃喃自语:“甲子年将至,天下将变。袁本初...也不过是这盘大棋中的一子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