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彧策良缘(1 / 2)

熹平六年的南皮,空气中弥漫着一种令人窒息的燥热。袁绍站在袁府后院的梧桐树下,望着枯黄的叶片一片片飘落,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某种不祥的预兆。

“家主,南阳又来信了。”管家捧着漆盒,小心翼翼地走到袁绍身后。

袁绍没有回头,只是伸出手。

管家将漆盒中的竹简取出,恭敬地递到主人手中。

竹简上熟悉的字迹让袁绍眉头微蹙——又是叔父袁隗的来信。自从叔父因病被策免返回南阳休养,这样的书信几乎每月都会送达,内容无一例外。

“吾侄本初亲启...”

开篇五个字就让袁绍的太阳穴突突直跳。

“叔父近日夜观星象,自觉阳寿将尽...”

袁绍冷笑一声,手指不自觉地用力,信纸边缘被捏出了几道褶皱。

前世他读到这句话时,还曾为叔父的身体担忧不已,甚至连夜备马从洛阳赶回老家。直到三年后袁隗还在朝堂上生龙活虎地与人争辩时,他才明白这不过是老人家的惯用伎俩。

“最放心不下的,便是你们兄弟三人。袁氏一门四世三公,门楣不可断于我之手...”

前世的记忆如潮水般涌来——袁术在淮南称帝后的狂妄嘴脸,袁遗在乱军中被践踏成泥的惨状,还有他自己在官渡之战后吐血三升的绝望。

袁家的香火?门楣?最后不过都成了乱世中的一缕青烟。

袁绍的瞳孔骤然收缩。即使早有预料,真正看到那几个字时,他的后背还是渗出了一层冷汗。

“...已为你张罗一门好亲事,乃陈留刘氏之女,家世清白,品貌端庄...”

“...婚期定于下月初八,聘礼已代为准备...”

“绍儿,袁氏血脉单薄,汝当速速纳妾,以续香火...”

袁绍的手指在竹简上轻轻摩挲,耳边仿佛又响起了叔父那沙哑而急切的声音。他将竹简卷起,塞回漆盒,长叹一声。

三岁的袁昊和一岁的袁瑛,这两个孩子真的不足以延续袁氏一族的荣耀吗?

“不可能!”袁绍咬牙切齿地低语,手指在案几上划出几道白痕。

前世他顺从了这门婚事,结果刘氏成了他一生的梦魇。不仅在后院兴风作浪,更在关键时刻向袁术通风报信。

“重活一世...”袁绍抚摸着光滑的下巴,眼神逐渐变得锐利,“我袁本初岂会重蹈覆辙?”

他转身回到案前,提笔蘸墨,却在落笔的瞬间停住了。直接拒绝?叔父必定震怒。装病拖延?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袁绍的笔尖悬在纸上,墨汁滴落,晕开一片黑色的花。

“叔父尊鉴...”

笔锋落下时,袁绍感到一阵奇异的解脱。

前世他唯唯诺诺地接受了这桩婚事,今生绝不能再重蹈覆辙。但直接拒绝又恐引起袁隗猜疑,这位在朝堂沉浮数十年的老狐狸,最擅长的就是从字缝里嗅出异样的味道。

“蒙叔父垂爱,为侄儿婚事操劳。然...”

“侄儿已有心仪之人。”

写下这七个字时,袁绍嘴角不自觉地上扬。这倒不是完全的托词——前世兵败后流亡途中,他曾偶遇颍川荀氏的一位姑娘。那女子不仅精通兵法,更在他最落魄时赠过一囊救命的药材。可惜当时...

摇摇头甩开回忆,袁绍继续运笔如飞:“乃颍川荀氏之女,虽不及刘氏显赫,然诗礼传家,更与侄儿志趣相投。”

墨迹在绢帛上蜿蜒,每一笔都比前世更加坚定。选择荀氏并非偶然——这个家族不仅出过荀淑这样的名士,更有荀彧、荀攸这等王佐之才。若能借此姻缘笼络这批谋士,何愁大业不成?

写到此处,袁绍忽然搁笔,将写好的部分举到灯前细看。火光透过素绢,照出他指节的轮廓。还不够,还需要些让叔父无法反驳的理由。

“且叔父春秋正盛,何言'阳寿将尽'?侄儿闻之五内俱焚。”袁绍写下这话时,几乎要冷笑出声。

最后一笔落下时,窗外忽然刮进一阵夜风,吹得灯焰剧烈摇晃。

袁绍急忙用手护住,却见那火光在掌心映出一片血红,恍如前世战场上的烽火。

他怔了怔,又添上一段:

“刘氏贵女,侄儿实在高攀不起。闻其已有心上人,强求恐生怨怼。叔父美意,侄儿心领。”

这是他从许攸那里打听来的秘闻——刘氏女其实早已与南阳邓氏子弟私定终身。前世袁隗明知此事却仍强行促成联姻,结果酿成婚后无数风波。如今提前点破,看那老狐狸还能如何作态。

“这次,我要自己掌控命运。”

袁绍铺开一张崭新的绢帛,提笔蘸墨。笔锋悬于纸上,他略作沉吟,随即落笔如飞:

“叔父大人尊鉴:侄儿叩首再拜。承蒙叔父垂爱,为侄儿婚事劳心,侄儿感激涕零...”

袁绍收敛心神,继续写道:“然侄儿斗胆,若叔父执意为侄儿安排婚事,还请叔父为侄儿给颍川荀氏下婚书。”

“荀氏累世清名,门风高洁,与我家堪称门当户对。若能与之联姻,于家于国,皆大有裨益...”

“——侄儿愿与之结为姻亲,共襄盛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