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余音绕梁(1 / 2)

数日后,袁家的使者带着厚礼和书信抵达了蔡府。

蔡邕先生接过了书信,细细阅读后,陷入了沉思。他深知袁家的势力与声望,也明白这门亲事对女儿来说意味着什么。然而,他更关心的是女儿的幸福与意愿。

“文姬,近日袁绍遣来使者,欲与你结为秦晋之好。为父深知袁绍乃当世英豪,地位显赫,但我想听听你的想法。”

蔡文姬微微颔首,轻轻蹙起眉头,声音平静地说:“父亲,女儿知道袁绍的才情与地位,但女儿心中并无太多波澜。”

“婚姻大事,女儿更看重的是心灵的契合。”

“女儿希望嫁一个志同道合之人,他能理解女儿的诗词歌赋,与女儿共度此生。”

蔡邕先生叹了口气,眼中闪过一丝忧虑:“文姬,你可知这世道,女子婚姻多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你能有自己的想法,为父固然欣慰,但此事非同小可,你可要想清楚。”

蔡文姬坚定地看着父亲,语气坚定地说:“父亲,女儿明白您的担忧。”

“但女儿坚信,婚姻应当建立在相互理解与尊重的基础上。若只是为了地位与财富,女儿宁愿孤独终老。”

蔡邕先生沉默良久,最终点了点头,眼中流露出对女儿的赞赏:“好吧,文姬,为父会尊重你的选择。只是这世间,能与你心灵相通之人,恐怕难寻。”

蔡文姬微笑着说:“父亲放心,女儿相信缘分天定,总有一天,会遇见那个懂我之人。”

蔡邕先生听后,叹了口气,他知道女儿的性子倔强,决定尊重她的意愿。

于是,他回信给袁逢,委婉地表达了谢意,并说明了女儿的心意。

袁逢手持信笺,眉头微皱,走进书房时,袁绍正坐在案前翻阅兵书。袁逢将信放在桌上,语气沉重地说:“绍儿,蔡邕先生的回信已至,文姬小姐似乎对此事并不热络。”

袁绍放下手中的书卷,起身拿起信笺,一目十行地阅读完毕,脸上闪过一丝失望,但很快恢复平静,他沉声回答:“叔父,我明白了。文姬小姐才华横溢,自有她的坚持和选择,我虽感失望,但也能理解。”

袁逢看着袁绍,语重心长地说:“绍儿,你身为一家之主,能如此宽宏大量,叔父甚感欣慰。那你打算如何处理此事?”

袁绍沉思片刻,眼中闪过决意,答道:“我决定亲自前往拜访蔡邕先生,一则表达我对蔡家的诚意,二则表明我对文姬小姐的尊重。”

“即便不能成为夫妻,我也希望能保持一份友谊和敬意。”

袁逢点头赞同,说道:“嗯,此举甚好。蔡邕先生是当世大儒,你此行不仅是为了个人情感,也是为了我们袁家的礼数。准备一番,择日出发吧。”

袁绍拱手应诺:“是,侄儿这就去准备。无论结果如何,我都会以最真诚的心去面对。”

几日后。

袁绍身着华服,风度翩翩地来到了蔡府。府门敞开,灯火通明,蔡邕先生早已在客厅等候。两人相见,一番寒暄后,便在案几旁坐下,促膝长谈。

蔡邕先生年过半百,仍精神矍铄,学识渊博。他们谈论时事,剖析天下大势,袁绍对蔡邕先生的独到见解赞叹不已。

话题转到诗文,两人更是兴致勃勃,相互吟咏,彼此欣赏。

在这漫长的交谈中,他们仿佛找到了知音,相见恨晚之情油然而生。

此时,蔡文姬悄悄来到客厅,坐在角落里倾听。她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袁绍,对他的见解与才情深感敬佩。

袁绍的言谈举止,无不展现出一代英豪的风采,令蔡文姬为之倾倒。她暗自心想,此人确实非凡,难怪父亲对他如此推崇。

蔡邕在交谈中,眼角余光不经意间捕捉到了角落里文姬的身影。

蔡邕微微一笑,心中有了想法,于是话锋一转,开始将话题引向了音律之道。

袁绍便开始谈论起音律的精妙之处,从宫商角徵羽的排列组合,到乐器演奏的技法,再到乐曲创作的意境,他娓娓道来,见解独到,令人耳目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