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只要买个女人生个一男半女,即使他们战死,也可以继承他们的财产和土地,而且是永业田,永远不能出售不会被剥夺的土地。
哪怕这些土地是他们曾经的土地!
骑兵在壹水河战斗(小规模阻挡战),剩下的八卦步卒在天方城轮训,一部分去工地监工上值,一部分被来自华夏的军官日日操练步阵。
天竺也有强大的步兵方卒,天竺步兵方阵继承亚历山大的马其顿方阵,亚历山大征服天竺也带来了无数科技和军事技术,其中就包括马其顿长枪方阵。
别山君令天竺八卦兵组成了一个三千人的马其顿长枪方阵,高级参谋团和军中将领共同观摩寻找破阵之法。
当天竺兵组成的方阵举着十余米长枪演练开来,高级参谋团一眼便看出此长枪方阵华而不实破绽百出。
可能是东西方文化差异,西方不管是个人还是军队都喜欢对决,是的,面对面对决,自古喜欢面对面对决,直到火枪时代,西方无数名人死于对决,西方步兵对战也喜欢堂堂正正拉开布阵相互厮杀。
但在东方,这样不计伤亡的对决被视为愚蠢,是的,愚蠢透顶。
当然,在春秋时期东方也曾经流行过这样的对决,所以才有不鼓不成列,君子不重伤,不擒二毛……
当进入战国以及往后的两千余年战争史,东方很少再出现如此摆开阵势相互对砍对射战争,因为东方早已经深刻理解战争,早已经升华了战争,所以东方出现了兵法兵书,其本意就是降低战争伤亡,用最小代价杀伤最大敌数。
反观这所谓马其顿方阵,这些步卒举着这么长枪既费力又不便于刺杀。
如果是为了阻挡骑兵突袭,为什么不在阵前排大车木马,或者别山君发明的铁丝网。
如果是为了进攻,此阵臃肿行动缓慢,而且必须要有广阔平坦的战场。
此阵在防守上就更扯淡,因为举长枪不利于持盾,如果被弓箭袭击将是一场灾难,如果被战车突袭入阵内,那将是等着挨刀子。
更不要说遇见轻游骑兵攒射,那会被剥竹笋般一层层剥开。
两军即使对战厮杀,其实真正的厮杀区在最前方,东方称为排头兵,破阵兵,排头兵选最强壮的锐士身着数层厚甲,其左右还必须有刀盾护卫。
所以,被后世吹捧的全员十余米长枪的马其顿大方阵,就是个破绽百出华而不实的笑话,此阵即无攻击能力又无防御能力。
在东西方仅有的数次交战中,西方除了在武器占有绝对优势能战胜东方外(鸦片战争),武器相差不大的情况下,西方次次被杀得人头滚滚节节败退。
就比如蒙古西征,蒙古高原自古深受华夏文明影响,数千年与华夏厮杀战斗,蒙古军队不管是战略还是战术深受华夏影响,蒙古西征史简直就是屠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