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围城之内(税金分配额度)(1 / 2)

46

谨慎的项燕停止激进围城后,秦楚两军便陷入默契的和平。

楚军近二十万大军驻扎此地,也一样需要取暖柴火,一样需要椿米挑水。

两军以别山城东门外为界,楚军砍伐战场靠北森林,秦军砍伐东北方向,也就是工匠营后至别山煤铁矿一线森林。

别看楚军人多,可他们是弱势一方,因为他们没什么骑兵保护,所以每次看见秦军战马出城,楚军都紧张兮兮的。

相比于楚军每天需要人工椿米,别山城内简直太舒服了,因为现在的别山城几乎家家有房屋居住(基本上都是带房架子一起搬入城),家家有人不是当兵领饷就是做工领月薪,有些人家即有当兵的又有领月薪的,所以生活水平非常宽裕。

城中其实分为内城和外城,从内护墙河为界,内城乃军城,只有真正的军属才能搬迁入内,内城比外城宽阔整洁得多。

但外城也不是一无是处,至少人多热闹,外城每半里有一联通内河竖街,有七条环形横街,七条横街有三条特别宽阔,其中靠内乃内河大街,中间乃万民大街,靠城墙下的为环城大街。

一里地进深分成六排房,其实并不算太拥挤,而且家家门口有一丈深竹篱笆小院,房后有一丈菜园子后院,加上五丈进深主房,每户虽然一家子挤一房一厅,但也算没饿着冻着,加上自己房前屋后能种点小菜,谷缸还有点余粮,家中还有点进项,孩子又能天天去读几个字,所以不管是楚人还是山越人都对未来充满希望。

其实外街每竖巷都有粮米店,煤柴店,蔬菜肉食店,布料服装店,甚至于很多有手艺的也把院子改造一下开门营业。

这些人有些是双水城小商小贩,有些却是七国商贾滞留此地,有些手艺人在城内立足后便开始经营生产。

这其实便是一个良性的内循环经济圈,吕涛虽然没使用官府力量干预,但他放出了几个大粮仓平抑粮价,粮价平则物价平。

吕涛高瞻远瞩存下了近五十万担稻谷小麦,对于粮食,他其实并没有太担忧,即使楚国断了贸易,他的两江舰队能控制上游江面,所以随时可以走水路从蜀郡进粮。

所以,他不限量供应粮食,而且是碾好的精米精面(稻壳麦麸需要喂养战马),他始终认为,后世官营经济是物价飞涨的源头,也是恐慌的源头。

比如对付粮商涨价,如果开放源头供应,粮商就不可能涨价,因为人人可去官仓购买粮食,你粮商怎么可能涨价。

贸易之城要的就是官方宽松少干预环境,吕涛不干涉城内百业自由发展,城内便会慢慢的形成自然生态圈。

当然,一切前提是他得手中有粮。

这便是他选择别山沿江平原的原因,水路四通八达,此地又是膏腴之地高产之地,所以不可能缺粮。

当然,作为一城之主,他主要精力是军属工匠营,那里才是重中之重。

其次便是手中兵马,给他们最高军饷,最好装备,最科学训练,他不相信他的兵马会打不赢一帮竹盔竹甲的楚军。